臺北松山機場創建於日治時期的昭和11年(1936),

當時稱為「臺北飛行場」。

1935年臺灣總督府《告示第131號》公告:

位於松山的台北飛行場於9月25日設立。

1936年3月24日,臺北飛行場竣工。

二次大戰結束後,台北飛行場更名為「臺北航空站」,

改為軍民共用,也曾開設臺北至上海航班。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松山機場逐漸擴建,

以應付逐漸成長的境內和境外航班。

松山機場在1979年桃園國際機場啟用前,

為臺灣首要的民用機場,但隨著臺北市區的逐漸擴張而難以擴建;

桃園國際機場落成後曾停止國際定期航線營運,

至2008年重啟,並定位為首都商務機場。

澎湖飛行場,最早為日治時期設立的一座軍用機場,

供海軍航空隊使用。

其位於當時澎南地區的猪母水社、雞母塢社之間,

即現今馬公市山水里、五德里、井垵里之間。

此座機場於昭和15年(1940)進行土地徵購、

昭和16年(1941)竣工啟用。

澎湖飛行場竣工啟用後,日軍內部稱之為「三○基地」,

屬於日本海軍航空隊的設施,由第三○航空基地隊使用。

國府空軍接管後,改為成立「通航中隊」和「天氣中心」,

延續機場的航空通訊指揮。

民國53年(1964)之後,

隨著國府在湖西鄉新建的「隘門機場」竣工,

澎湖地區的空軍基地由五德機場移防至隘門機場,

原處便改由陸軍單位進駐至今。

2018年3月7日澎湖縣政府宣佈馬公航空站將更名為澎湖機場,

並於其後半年內完成相關的作業。

2018年4月24日-5月8日因應2018澎湖國際海上花火節,

華信航空營運澎湖至香港的包機,每週二、五飛航。

2018年8月9日正式更名為澎湖機場。

馬公航空站位於湖西鄉,

全名為「交通部民用航空局馬公航空站」,

由民國46年起,由民航空運公司開始營運,

民國66年8月成立馬公航空站並開航,

由於澎湖地區對外運輸駐要仰賴空運,

加上觀光旅遊蓬勃發展,迄民國83年馬公機場全年營運量大增。

基於長期發展需要,民航局乃於既有航站區西南側新購土地

約十一公頃,籌劃航空站擴建。

馬公機場民航站區擴建工程於91年9月完工啟用,

提昇了澎湖居民對外空中運輸之品質,

配合澎湖縣各項觀光活動之推廣,

可提供旅客現代化空中運輸門戶,

舒適寬敞的航廈空間,

為澎湖地區對外空中交通建設開啟新紀元。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