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海」亦作「鎮海港」,位於澎湖北山嶼南段偏北,
明代天啟四年(1624),因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澎湖媽宮風櫃尾
築建城砦,明軍為驅逐荷蘭軍隊,便在澎湖各處堆砌土城,
截斷荷軍海路補給,順利迫使荷軍離開澎湖,
鎮海便為其中一築城地點。

惟明軍隨荷軍退離亦撤守土城,
其土城早於清季坍塌圯毀,
僅有寥寥城跡殘存於現址。

自明代有信史起,鎮海便常為水師駐兵據點,防範海寇,故而名之,
清領時期屬「鎮海澳」,
日治時期改隸「白沙莊」,1945年二戰後改稱「白沙鄉」,
在不同時期先後與鄰近的「港子村」以及「城前村」合併,
實施地方自治後自成一村,延續迄今。

陳宅也是目前澎湖縣境內僅存一幢日治時期結構、
外飾較為完整的洋樓民居建築;而其建築型式的概念,
係仿自於陳氏宗族的原鄉金門「五腳氣洋樓」。

陳宅並非由傳統建築再搭建成的「塔樓仔」,
而是純粹使用本地建材與洋樓風格的建物,
可以想見當時候陳氏宗族在白沙鄉港子、鎮海一帶
雄厚的財經實力。

「五腳氣」名稱源自於英國在南洋地區推動的城市店鋪
住宅的改造,規定店鋪住宅須留出五英呎的廊道(亭仔腳),
稱為「Five-foot Way」。也有稱為「五腳基」;
其「Five-foot」之意係指廊道寬度,
但當時華人直譯為「五腳」,常被誤指為柱腳數量。

「五腳氣洋樓」的建築特徵有拱弧廊道、平樑、外廊列柱、
二樓及屋頂有女兒牆欄杆,中間並有山牆裝飾或堂號(商號)。
而目前白沙鄉鎮海村的陳宅
正是此一時期最典型的建築範例。

「五腳氣洋樓」的流傳,係當時金門經商的南洋僑民,
於貿易中仿自南洋地區英、法等地區的殖民建物概念,
為了表現出通商富裕之後,突顯本身的社經地位,乃輾轉將
設計圖、照片帶回金門,經由本地工匠重新解釋,
再融入本地居住空間需求,營造的洋樓建築。

陳氏洋樓建於日治時期昭和元年(1926)年,
格局為二廳(客廳/公媽廳)八房, 設計強調實用機能與堅固耐候,
柱、廊、簷的線條簡潔有力,牆面沒有精緻富麗的泥塑、彩繪裝飾、
更沒稀奇古怪的山頭簷飾,
而以灰泥的原色呈現出特立的風貌……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