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於新園鄉及萬丹鄉交界處的「鯉魚山」上有一座百年觀音佛寺「赤山巖」,是屏東最古老的寺廟之一,據聞赤山巖的觀音佛祖相當靈驗,一直以來當地居民農事播種、婚姻、做生意和起厝,都要向佛祖求籤,赤山巖的觀音信仰大受肯定,赤山巖已成為該地區的代名詞,甚至泥火山都稱之為赤山巖泥火山。 地方傳說,鯉魚山的發源有種種的神奇傳說,表示當地塊「真子地」,是出真命皇帝的地方,而鯉魚山有兩隻鯉魚精,為了保護這塊「真子地」, […]
位於新園鄉及萬丹鄉交界處的「鯉魚山」上有一座百年觀音佛寺「赤山巖」,是屏東最古老的寺廟之一,據聞赤山巖的觀音佛祖相當靈驗,一直以來當地居民農事播種、婚姻、做生意和起厝,都要向佛祖求籤,赤山巖的觀音信仰大受肯定,赤山巖已成為該地區的代名詞,甚至泥火山都稱之為赤山巖泥火山。 地方傳說,鯉魚山的發源有種種的神奇傳說,表示當地塊「真子地」,是出真命皇帝的地方,而鯉魚山有兩隻鯉魚精,為了保護這塊「真子地」, […]
「新園」位於屏東縣西端,隔著高屏溪與高雄的大寮、林園鄉為界,東邊則以東港溪與崁頂鄉和東港鎮為鄰。本地的開發已有三百年的歷史,由大陸福建漳州府龍溪縣的蕭、王、鄭、黃等四姓先民,攜家帶眷來此開墾,以其在高屏溪畔開拓出新的田園,所以取名為「新園」。 新園鄉地勢平坦,唯有與萬丹鄉交界處有兩座小山丘,就是充滿傳奇的鯉魚山,常有噴漿的奇景,已成為名聞遐邇的泥火山景觀,附近的皇源聖殿和赤山巖香火鼎盛,每逢假日遊 […]
潮州位於屏東縣域中心,據載清雍正四年(1724), 亦即約二○○年前,廣東潮州府住民為開拓新土,渡船東航居於本地,斬荊披棘拓荒開基,遂以其所原居之處名之為「潮庄」。早期先民多聚集於舊街, 並興建三山國王廟,漸次發展為街庄。昭和十年(1935) 昇格為「潮州街」,光復後改稱「潮州鎮」。 潮州的舊街便是今日之<建基路>…. 由建基街的街頭一路走到街尾,仍可隱約讀出屬於潮州老街的 […]
位於新埤鄉新埤村三山國王廟前的張家夥房「清河堂」為二進式多護龍四合院(客家人稱之為夥房),由門堂(門廳)與正堂(正廳)以及左右橫屋所構成。為新埤第四、五屆鄉長< 張達禮> 的父親<張啟鳳> (曾任保正) 所建造,已有90餘年歷史。也算是一處名流故居…. 依據考證,當地客家先民源自清康熙年間(1690),一支遭解甲之粵軍,安置於萬丹鄉境內之濫濫庄,因配給墾耕之荒瘠 […]
林邊早期叫「林仔邊」,林園也叫「林仔邊」,為茲區別後者叫「上林邊」,前者則稱「下林邊」。林邊地區在日治時期,登記為港東里林仔邊,大正九年(1920)市區改正, 後一個改名為林園; 而位於東港郡轄區南邊的下林仔邊, 始定名為「林邊庄」。 林邊位於屏東西南沿海地帶,為典型濱海鄉鎮,縣內面積第二小的鄉鎮,是南二高的終點。由於地理位置與熱帶性的關係,適合是漁塭養殖的地方,於六o至八o年代,成為台灣漁塭養殖 […]
「金良記古厝」位於林邊國小對面的巷子內 , 是林邊三記(金記、中記、安記)中之金記分支; 主人<黃允良> 從事海上貿易與大陸、日本買賣米、糖、木材等,為人精明能幹。昭和七年(1932)新居落成,由建築上可以看出黃家接受新事物的個性,可惜已於八八風災後拆除殆盡….. 昔日林邊有三記(金記、中記、安記)「記」是當時地主的土地達到某一數字即可設立一個「記」。 其中的「中記」是以& […]
林邊鄉 舊名「林仔邊」, 原是平埔族<放索社> 的活動範圍,初期此地樹林茂盛,漢人移民選在樹林邊建立開闢家園,因此取名「林仔邊」,約在清乾隆年間形成聚落。日治時期之大正九年(1920) 地方改制,易名為「林邊」,於此地設置「林邊庄」,劃歸高雄州東港郡管轄。 乾隆二十二年(1755) 間,先民<趙瓊勳> 由大陸福建省率領許多族人到此地定居,開拓田園、認真經營,逐漸形成一個村落 […]
東海村原名「北旗尾」,清康熙初年間,即有福建籍先民隨鄭成功來台定居,首先在現今番仔崙溪仔邊定居,當時此地尚有蕃族據居於此,嗣後由鄭經之軍隊征服,漸次移往山腳下,此地區始由漢人之先民取而代代而逐漸形成了部落。 據傳約在清雍正年間,有漳州府居民來此,即「南市埔庄」開墾,爾後由於海邊潮濕, 原居住於「畢旗尾」居民逐漸遷往現址並與之形成部落,至清末遂有「大畢旗尾」與「小畢旗尾」之分。 「大畢旗尾」即為今東 […]
「水底寮」位於台1線與台17線的交會處,由現今的「天時」、「地利」、「人和」三村所形成。「水底寮」聚落的源起可以追溯到明永曆十二年(1658),當時大武力放索社的馬卡道族,由「浸水營古道」進入此處狩獵及開墾,因原本為森林中的積水窪地,故稱之為「水底寮」。 清康熙五十年(1711)枋寮墾首<黃茂純> 率眾至水底寮拓墾,後在此設有「換番所」(漢番交易之處),逐漸聚集成街市(水底寮街),為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