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萬曆十年(1583),台灣巳陸續開發,閩籍移民在府城肇建天妃宮,是全台創立最早的媽祖廟。永曆十五年(1661)明寧靖王<朱術桂>入台,建府邸於大天后宮現址,居民稱之為<寧靖王府>,其後寧靖王殉難前,捨宅為廟,前祀海神聖母,後奉觀音大士,即為<東寧天妃宮>。 根據<重修臺灣府志> 記載:<天妃宮 在府治鎮北坊赤崁城南,康熙二十三年臺灣底定,神 […]
淡水 紅毛城 英國領事官邸
十七世紀初期,進入台灣的西班牙人,進入淡水後,在淡水河口邊的山丘上,興建<聖多明哥城> 爾後,擊退西班牙人的荷蘭人,接著又在該城城址附近重建一座更為堅固的城砦….<聖安東尼堡>因為這些外國人髮色偏紅,平埔族人大多稱之為紅毛番,其所居住的地方便被稱之為<紅毛城> 早期原住民多分不清西班牙人或荷蘭人, 多統稱之為<紅毛仔>今日台灣各地存在有許 […]
九牧傳芳— 林安泰古厝
隨著經濟成長,位於台北市內的傳統建築幾乎已經被拆除殆盡。位於濱江公園內的<林安泰古厝>,即是一個經由拆遷而保留下來很好的例子,不但是觀光景點,也成為鄉土教學或先民在台北發展的重要見證。近年來,熱衷於尋訪全臺各地的古厝, 紀錄了許多影像, 卻似乎未對這間古厝仔細作過留影…… 多年前曾經前往, 當時僅著意於楹聯匾額, 並未執意要留下詳實的影像以至於資料庫內並未有充足 […]
龍港 (同興)老街 鄭崇和墓
三百多年前的< 後龍>,一片荒蕪,任由原住民享受自然之樂。宋元時,後龍仍被封閉為原始蕃地之中,直到明鄭時期,才派遣理蕃通事到新港社、後龍社等招撫土蕃,其後才陸續有漢民來蕃社私換蕃產,< 後龍>從此才逐漸邁向開發之路。 後龍原為平埔原住民道卡斯族的聚居地,本名<雅斯社>,又名<阿蘭社>。清朝時的地名「後瓏」,即是由阿蘭二字轉譯而成。瓏是田堤、田界的意思 […]
基隆 牛稠港山 (虎仔山)
基隆原名雞籠,一由於基隆山形似雞籠,一認為源於此地平埔族,Ketaganan(凱達格蘭)族之音譯。清雍正元年(1723),漳州人從八里坌、金包裏(金山), 萬里(瑪鋉),移至雞籠,在牛稠港虎子山下築魚寮,稱為<罾仔寮>, 其後發展至仁愛區海濱,建立街肆,稱為<崁仔頂街>,是市街之嚆矢。 位於基隆港西岸,火車站背後的山, 一般稱為< 虎仔山>, 查地圖又標示為&l […]
以禪入味 食養山房 (汐止)
一日在臺北捷運地下街誠品書店前取得小冊子,得知食養在汐止五指山開店….上網查閱始知 <食養山房>已遷至於汐止五指山山區之內,不曉得又是如何的山林幽境,遂慫恿老婆大人,趕緊找個名目進行預約制,安排兩個月後的心靈饗宴。 從第一代位於新店山區的食養, 到陽明山松園的食養, 再到汐止五指山坳裏的食養其間的變化或許多少有些, 但不變的還是那充滿禪風的 …..空間及氛圍 有 […]
鐵道風情(七) 臺中驛
<臺中車站>位於台灣臺中市中區,為臺灣鐵路管理局臺中線的鐵路車站。車站主體建築外觀紅、白相間,是一座混合日本風格與文藝復興風格的紅磚建築;月台遮棚為Y字型,鑄鐵於國外訂作,再運至台灣組裝;目前為國家二級古蹟。是除了新竹車站外, 仍保留下來少數日治時期火車站中的代表作品….. 現今的臺中後站,過去曾為台糖鐵路中南線(臺中—南投:開行五分車)的端點站。其後, 中南線廢止,僅保留 […]
老照片中的 基隆 港都風華
基隆市文化局自即日起至七月十一日假<基隆市史蹟館>(壽山路6號) 展出「基隆驛場望春風─探索港都風華故事特展」,透過老照片探尋基隆驛場的昔日風貌以及人文采風, 讓基隆的子弟們或是對於文史有興趣的遊客們, 透過直接影像呈現的方式, 直接感受基隆港都曾有的風華….. 對於基隆而言, 日治時期的一八九○至一九四○年這五十年間是一個輝煌的時代,同時也是基隆脫胎換骨,逐漸開發轉型成為 […]
淡水 忠寮 李氏古厝群
淡水忠寮的<李氏宗族>,是淡水地區最大的姓氏聚落,祖籍為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堂號「燕樓」乾隆十六年(1751)開台祖李鼎成渡海來台,在關渡落腳,以行醫、捕魚、種水芋為業。乾隆21年舉家遷居滬尾,乾隆五十四年(1789)長子李臣春開始購買北投子山林地十餘甲逐步拓墾 <山腳>水源地,次第變為良田,日久成為家族奠基之祖厝所在。(即李氏宗廟) 嗣後<李臣春>生下長子太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