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於今之蘇澳<砲台山>上建有<金刀比羅社> (或稱蘇澳琴平社) ,根據昭和十八年(1943)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編印資料記載,蘇澳金刀比羅社於昭和二年(1927)4月20日鎮座,社祭神為大物主命、崇德天皇,至今砲台山上仍留有部份神社遺址……… 台灣至少曾經有過6處金刀比羅神社,分別為淡水琴平社(淡水神社)、打狗金刀比羅神社(高雄神社)、 […]
澎湖 興仁里 蔡廷蘭進士第
<蔡廷蘭> 諱崇文,字仲章,號香祖,學者稱他為「秋園先生」。生於嘉慶六年(1801)八月二十日。自幼聰穎,五歲開始讀書,八歲能文;十三歲進補學官弟子員。每試名列前茅,非常獲得通判<蔣鏞> 的器重。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進士, 也是澎湖唯一的進士.. <澎湖廳志>記載: <蔡廷蘭 林投澳人,(道光甲辰科)會試中式第二百零九名, 殿試二甲六十一名即用知縣,籤掣將西 […]
龍井 山腳村 林家古厝
座落於龍井鄉山腳社區對面的<山腳村>林家古厝,又稱<林大厝>,主人<林永尚>為福建水陸提督<林文察> 麾下部將的十八大老之一,因在閩浙各地戰功彪炳,受封昭武將軍,該宅建於光緒二年,距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為多護龍式的江南三合院傳統建築,現已頹圮破敗….. <林大老>是地方人士對<林永尚>的尊稱….. &l […]
舊街風情(三三) 淡水(重建)老街 之二
<重建街>是淡水歷史悠久的老街,從中正路<福佑宮>東側窄小不起眼的巷弄拾級兒上,就是重建老街。重建老街其實是一條蜿延五、六百公尺的歷史街道,是昔日滬尾街時代的頂街,是從渡船頭前往<水碓>的主要通道 , 從清代中葉以來, 一直是繁榮鼎盛,不少淡水著名政治、金融、教育界的名人,都世居此地。 重建街共分九坎、協興、元吉三大路段,各長約一百公尺,每一段擁有數十戶殷實的 […]
舊街風情(三二) 淡水(重建)老街 之一
崎仔頂山崙上的 <重建街>,是淡水地區歷史悠久的老街,也是體驗淡水山城風味最好的一條舊街。 從福佑宮東側窄小不起眼的巷弄進入。重建街原本是一條蜿延五、六百公尺的歷史街道,是昔日滬尾街時代的頂街,又稱為<九坎街> 不少淡水著名政治、金融、教育界的名人,都是世居此地。 某日見報說是此一老街將於端午節後拓寬, 昔日老街可能自此消失….尋一個爽朗的平日,專程前來進行最後 […]
大肚 頂街萬興宮 下街永和宮
「大肚」的地名,起源於當年居住在台地的平埔族「Tatuturoo」社,清代時音譯為「大肚社」。荷治時期巴布拉族大肚社(Dorida)含蓋大肚南社、大肚中社、大肚北社。 其範圍主要在今大肚鄉境,北邊並及龍井鄉南部,東到烏日鄉西部,甚至可能及於台中市南境。 康熙三十六年(1697)郁永河在其所著之<裨海紀遊>中記載:「過阿束社,至大肚社,一路大小積石,車行其上,終日蹭蹬殊困,加以林莽荒穢, […]
西螺 張廖宗祠 崇遠堂
張廖宗祠 堂號曰「崇遠堂」,位於西螺鎮福興里福興路222號。(位於西螺與二崙之交接處) 台灣張廖氏族的主要發源與繁衍據點,多以西螺、二崙境內與崙背、土庫之部份地區集中,張廖(或稱雙廖)一嗣雙祧的宗族體系為本省少見之族裔。 據說元朝末年,明朝初年時,開封府有位張姓的祖先「張再輝」(張元子),可能因避戰亂,流落到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當地有廖姓富家收容他,見他一表人才,後招贅為廖家女婿,張姓祖先為報答廖 […]
臺灣師範大學 原高等學校校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前身為「臺灣省立師範學院」,1946年接收「臺灣省立臺北高級中學」而成立。 「臺灣省立臺北高級中學」即為日治時期之「臺北高等學校」,是七年制的總督府高等學校,每年招收全台菁英學生約四、五十名,造就許多早期開發台灣本土重要人士。 臺灣師範大學校本部,原為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高等學校校區,創立於1922年,1926年改稱為「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為日治時期進入大學前的預備教育,即所謂大 […]
舊街風情 (三一) 大甲老街
大甲在漢人移入前是平埔族道卡斯族(Taokas)居住、游獵、田耕之所, 大甲即其音譯名。大甲市街(新庄)從雍正十年(1732)鎮瀾宮建廟後,逐漸由農村聚落發展成鄉街形態。乾隆五十二年小廟的擴建,鄰近農村居民的集中,使新庄地區又由鄉街形態演進至商業街市。 嘉慶二十一年(1816)鹿港巡檢署移駐大甲,大甲遂為南北交通重要管道、據點。大甲市街的發展,至此已由純然的鄉村中心發展到具行政街市的概貌。 由於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