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回善寺」為於楊梅外環道上。地址:桃園縣楊梅鎮中山里2 鄰環東路43 號。(中華映管右旁) 建寺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寺外有顆大石上刻有回善寺字樣,廟前有尊大釋迦摩尼佛石像。廟內主要祭拜釋迦摩尼佛,另外有地藏王菩薩及觀世音菩薩,寺前緋櫻燦若花海, 襯托著古寺更加幽深。 <回善寺>位於二重溪畔,坐落於鳳凰山和麒麟山的山麓下,故原名為「麟鳳宮」,是一座古色古香的風景勝地,清光緒廿六年(1 […]
舊街風情(四三) 楊梅老街
<楊梅>早期是埔族凱達格蘭族棲息之地。清乾隆中葉設隘口防禦,派隘丁設險駐屯。期間廣東梅縣人<梁義昌>由淡水入墾竹北二堡頭重坑(今海溪里),似為客家人墾拓本區之始。乾隆五十年(1785)復有朱溫二姓合組「諸協和」墾戶,以鄭大謨、黃燕禮為佃首,經營墾務。 在移入楊梅的漢族中,多數是廣東嘉應州屬的四縣移民,少部分則是福建漳州與泉州移民,待漳、泉州移民他遷之後,楊梅便成為純粹的客家 […]
淡江中學 八角樓 馬偕墓園
光緒六年(1880),馬偕博士回加拿大募款。次年底回臺後以此款買地,親自設計、監造<牛津學堂>。光緒八年(1882)竣工開學,並取名為「理學堂大書院」( Oxford College )。大正三年(1914)原址開辦<淡水中學校>….不僅是北臺第一所西學學堂,也是台灣神學院, 淡江中學和真理大學的搖籃地…. 現<牛津學堂>仍保留於舊稱為& […]
淡水 馬偕故居 關稅務司官邸
馬偕博士於同治十一年 (1872 ) 3 月 9 日 自打狗登陸淡水,當晚寄宿英商寶順洋行 Mr. John Dodd 在鼻仔頭的公館,隨即出外旅行踏查一個月之久, 回淡水後 4 月 10 日在當時的龍目井街(今馬偕街 24 號後),租得一清軍的廢馬廄,作為臨時居所, 開始其在台灣北部及東部三十年傳教事業…. 三年後馬偕的工作基礎已穩,加拿大教會也決定將派助理牧師來淡水協助馬偕,並匯寄 […]
淡水 禮拜堂 滬尾偕醫館
馬偕博士是加拿大安大略省( Ontario)牛津郡(Oxford)人,出生於1844年,少時曾聽聞英國宣教師賓威廉( Rev.William C.Burns)牧師講述在廈門傳教的情形,自美國普林斯頓(Prinston)神學院畢業後不久,向長老教會申請海外宣教獲准,同治十年(1871)奉派來臺。 馬偕來臺後先在臺灣南部學習閩南語,次年3月9日乘輪船北上抵達淡水,並以淡水為根據地對臺灣北部開始進行佈道 […]
淡水 牛津學堂 (理學堂大學院)
牛津學堂(Oxford College),又稱為「理學堂大書院」,是加拿大基督教長老教會傳教士馬偕博士(Rev. George Leslie Mackay) 于1882年在台灣北部淡水地區創立的西式現代化學校。目前作為馬偕紀念資料館、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史蹟館、真理大學校史館使用…. 咸豐年間因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開放臺灣通商口岸,淡水亦為其中之一,西方宗教因而傳入,同治十年(1871) […]
舊街風情(四二) 佳冬(啟南/冬根)老街
佳冬原為平埔族<馬卡道族><茄藤社>的故地,舊名「六根莊」「茄苳腳」。關於「茄藤」的地名由來說法大致是平埔族語譯。日治時之大正九年(1920) 地方改制,由於茄苳 (katang) 與日語「佳冬」(katau)發音相近,易名為「佳冬」,並設置「佳冬庄」,劃歸高雄州東港郡下管轄。 清康熙、乾隆年間,原籍廣東的客家移民陸續進入屏東六堆墾殖,由於客家庄聚落多位於閩南人及原住民 […]
名流故居(二三) 佳冬 蕭家古厝
蕭氏祖籍廣東梅縣,十九世遷台第一世祖<蕭達梅> 渡海來台至今近兩百餘年。最初落腳台南,最後定居於佳冬。以釀酒為業,逐漸累積財富,並購置大批田產。三世祖<蕭光明> 更以「蕭協興」為商號名稱在台南、東港、佳冬一帶經營貿易,並從事碾米及染布生意,經營有成,逐漸成為佳冬地區一大家族。 蕭家古厝位於佳冬村溝渚路和啟南路口,面積87平方公尺,共有51間房間,可容納近三百人居住。 蕭家是 […]
石岡 土牛 劉家宗祠 (客家文化館)
石岡鄉<土牛客家文化館> 設在<土牛國小>後方,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劉家宗祠> 原為前清朝貢生<劉文進>所建,面積有七千多平方公尺,然而卻在九二一地震中全毀。在震災之前,劉家夥房的三合院雕梁畫棟,並保存不少文物,名列古蹟建築之一;災後夥房重建,建築宏偉,以客家文化館再度活化。 綜觀發生九二一地震的車籠埔斷層沿線可發現,震災分佈區以客家族群與原住民部落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