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圖>,元<黃公望>作,初贈無用上人,幾經輾轉,復被火難,今存二殘卷,長者曰「無用師卷」,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短者曰「剩山圖」,藏浙江省博物館。描繪富春山水,用墨淡雅,疏密有致,為中華十大傳世名畫。睽違了三百六十年, 日前在<國立故宮博物院>合璧亮相,堪稱今年文化界盛事…. <富春山居圖> 是元朝畫家黃公望的作品,創作於至正七年(1 […]
南埔 金鑑堂 錦繡堂
道光六年(1826)淡水同知李慎彝為了防番保民,於竹塹城南邊的石碎崙(新竹市柴橋)設立官隘,又將荳仔埔隘(芎林文林村)移至三重埔(竹東三重里),以便與竹塹城南方的金山面等防隘互相呼應,然而官隘防衛力量仍很單薄,只有消極堵禦作用。 道光十四年(1834),同知李嗣鄴基於塹城安全與防「番」的需要,給銀一千圓,命令<姜秀鑾> 在塹南地區建隘寮十五座,僱募隘丁,分駐巡防。 道光十五年(1835 […]
舊街風情(五一) 北埔老街
北埔老街因是基於拓墾目的而發展起來的,所以聚落內巷道十分緊密以達到防禦效果。該街區的重心分別是金廣福與當地信仰中心的慈天宮,慈天宮以東的建築多為土埆厝,為傳統式聚落;以西的部分多為長條型街屋,其第一進多為兩層樓高,面寬三開間,是地方情勢安定後才發展的區域。 道光十四年(1934),淡水同知<李嗣鄴>為了積極防番保民開疆起見,諭令姜秀鑾(粵籍)、周邦正(閩籍)集資合股,以「金」代表官方, […]
北埔 天水堂 姜家古厝群
根據姜氏族譜: 十世祖姜仕俊,生朝欽、朝爵、朝碧、朝鳳、朝坤、朝玉、朝瑞等七子,其中入台拓墾的有四子<朝鳳>及五子<朝坤>兩房。姜朝鳳落戶紅毛港(今鳳坑村朴樹林),其子<姜勝智> 率先開墾九芎林,而其後子孫姜秀鑾、姜殿魁等更積極入墾北埔地區, 成為北埔最大的宗族…. 道光十四年,姜秀鑾僱隘丁160人,負責沿山一帶防務,次年,西門總理林德修與姜秀巒同立 […]
北埔 金廣福公館 忠恕堂
北埔的地名,其因位於「北方之盆地」而得來;相對於其南側尚有南埔之地名。這個地方,是道光年間由淡水廳下令開闢的,當時的開拓先民,有閩南的,也有客家的,目前仍聳立於中正路的一座四合院古厝「金廣福義聯扮社」,便是當年閩粵移民合力開拓此地的證據。 北埔街區因是基於拓墾目的發展起來的,所以住屋十分緊密以達到防禦效果。該街區的重心分別是金廣福公館與當地信仰中心的慈天宮,慈天宮以東的建築多為土埆厝,是早年墾民的 […]
竹北 六家 大夫第及古厝群
乾隆二年(1737)福建晉江人周家初闢六家,後承「潘王春」為公號拓墾,嗣後賣給潘等建立中興庄。乾隆十四年(1749),有竹塹社平埔族人從舊社遷來,在竹北建新社稱<東興社>,散居於馬麟厝、麻園、豆仔埔(今竹仁、竹義里)、番仔陂(今泰和里)等地;乾隆末年之際,竹北全境的開發已大致完成。 乾隆十七年(1752)又有廣東饒平人<林孫彰> 率<林居震>、<林先坤&g […]
西河世第— 竹北 忠孝堂(新瓦屋)
清乾隆年間,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的<林孫檀>家族,渡海來臺,於竹北開墾農田,建立客家聚落,到了嘉慶年間,林孫檀氏的三子<林象賢>和四子<林象明> 在竹北芒頭埔興建「忠孝堂」公廳,由於興建年代略晚於六張犛<林先坤> 家族的<大夫第>, 故族人稱之為「新瓦屋」,聚落名稱也由此而來。 新瓦屋聚落歷經兩百餘年,其間雖經過多次重修與更換建材,至今仍保 […]
傅山 丹楓閣記 真偽之比較
傅山,山西曲陽人,生于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享年七十八歲。傅山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學者、醫學家、書畫家。他一生磊落孤傲,拒不仕清,有著崇高的民族氣節,是一位傳奇人物。其雄渾豪放、富有浪漫色彩的連綿書和書法思想,至今影響書壇。 傅山一生有許多字號,原名鼎臣,字青竹,後改名山,字青主。其自署名號共有︰傅山、真山、僑山、傅僑山、僑黃山、僑黃老人、僑黃之人、石道人、嗇盧、 […]
書翰千秋(十八) 傅山的書法
傅山(1607—1684),字青竹,後改青主,別號頗多,諸如公它、公之它、朱衣道人、石道人、嗇廬、僑黃、僑松等等,不一而足。先世居大同,後徙于忻州,逮至其曾祖傅朝宣移居太原陽曲(今太原北郊)西村。在明末清初時,是一位博藝多才、重氣節、有思想、有抱負的著名人物。 <傅山> 世出官宦書香之家,家學淵源,先祖連續七八代有治諸子或《左傳》、《漢書》,卓然成家者。曾祖傅朝宣曾為寧化府儀賓、承務郎 […]
南寮 槺榔庄 彭家古厝
日治時期經過數次行政區域調整,至大正九年(1920)實施「市街庄」制度,「街」相當於現今的「街鎮」,「庄」則相當於「村莊」。「街、庄」之下,以較大的聚落為名,稱為大字,涵蓋較小的聚落,稱為小字。由大正堡圖可知道當時南寮地區的行政區劃隸屬於 <新竹州新竹郡舊港庄>, 可見舊港庄之幅員 …. 當時的「舊港庄」管轄範圍包括現在的南寮地區及竹北市大半,以東和「六家庄」為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