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翟 陳氏宗祠 (永昌堂)
陽翟聚落始於唐末五代,開基祖<陳達> 傳係開閩王(909~945)<王審知> 派遣到金門掌理鹽務,就此開枝散葉,族人除了遍佈金門外,在大陸有同安、田洋、泉州,在臺灣則分居澎湖、嘉義,甚至有些還遷居南洋。陽翟在宋、明時期就是一個文風鼎盛的聚落。 據陽翟陳氏宗親指出:陽翟陳氏的始祖是<陳達>,於五代梁乾化九年(931),受王審知封為承事郎,到金門島管理鹽事。陳達卜居 […]
陽翟聚落始於唐末五代,開基祖<陳達> 傳係開閩王(909~945)<王審知> 派遣到金門掌理鹽務,就此開枝散葉,族人除了遍佈金門外,在大陸有同安、田洋、泉州,在臺灣則分居澎湖、嘉義,甚至有些還遷居南洋。陽翟在宋、明時期就是一個文風鼎盛的聚落。 據陽翟陳氏宗親指出:陽翟陳氏的始祖是<陳達>,於五代梁乾化九年(931),受王審知封為承事郎,到金門島管理鹽事。陳達卜居 […]
金沙鎮東溪村鄭氏,係於明末清初,自福建漳州府漳浦縣遷居而來,當時金門東半島風沙為害嚴重,謀生困難下,鄭氏族人於清乾隆時再陸續遷居至台灣後壟、竹塹一帶,辛勤打拚下,經商致富,族人在科舉之表現亦相當不凡(新竹北門鄭家),到道光年間已成淡北三大望族之一。 新竹鄭氏家族功名最高的是開臺進士<鄭用錫>,他的努力經營使得鄭家聲勢達到巔峰,善盡一位高層士紳的職責,熱心公益事業,實踐儒家倫理,重視文教 […]
金門古時有四大書院,<浯江書院> 是目前碩果僅存的一座,原址是<同安縣通判衙署> ,後衙署他遷,邑人<黃汝誠> 捐資購買署址,改設為書院。後鄉人集資在書院內建有朱子祠,祭祀宋朝大儒朱熹,感念其教化金門之功,並配祀歷代鄉賢,用以激勵後學,鐘武前賢。 金門古稱<浯州>,是個文風鼎盛的地區。宋代以來曾設有四大書院(燕南、金山、浯州、浯江)。 宋紹興二十六年 […]
清乾隆年間,廣東省饒平縣人<林皓流> 移墾台灣,定居於新埔的枋寮庄,其後並在義民廟東一公里處興建大宅,號為「西河堂」公廳。該公廳為「祭祀公業林六合」派下公廳, 興建於乾隆年間,早超過200年歷史,昭和三年(1928)改建, 格局屬一堂六橫大型三合院…. 清代這裡是合法販賣鴉片煙的地方,所以本地人多稱之為「菸店」; 林皓流生了六個兒子傳下六房子孫,故其後代以「林六合」為名成立 […]
創建於康熙四十二年(1709)的佳里<黃氏家廟>(崇榮堂),隱身在繁華市街(文化路)的一偶,廟前車水馬籠,殿內卻青煙緲緲、幽暗寧靜。可能因為私人宗祠的關係,平日鮮少有人入內參香,土生土長的在地人都可能無緣一探。因走訪老街的緣故,順道造訪了這一處家廟…. 康熙二十二年癸亥(1683) 黃氏祖先由福建渡海來台,卜居於此, 距今以歷三百餘年;當時莊落草創,初由族人建草寮奉祀歷代祖 […]
新埔地區最早為道卡斯族<竹塹社>土目<衛阿貴>及<錢子白>率族人入墾,成為平埔族之居住地,舊稱「吧哩嘓」。乾隆年間始有粵籍人士入墾此地,才改稱為<新埔>,因地理位置優良,逐漸發展成熱鬧市街。和平街前良田阡陌,環境極佳,新埔主要姓氏的張氏,劉氏,潘氏等宗祠一字排開。 位於潘家古宅左側,<朱氏家廟> 隱身於矮牆之內…朱氏家廟位於新 […]
<鄭氏宗祠> 位於芎林鄉下山村4鄰36號,約建於明治四十四年(1911) ,由<鄭昌統> 邀集族人出資興建,作為下山地區鄭氏家族的宗祠; 至今約有近百年的歷史。鄭氏宗祠無論是在規模或是華麗程度,在整個芎林地區都是首屈一指的。 鄭氏宗祠是芎林首屈一指的傳統建築,格局為一堂五橫屋,中央正廳部分是祠堂祭祀空間,兩側橫屋則為子孫居住空間,在建築使用材料、斗子磚疊砌、木雕裝飾、泥塑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