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 田心 謝氏宗祠 (陳留堂)
清乾隆二年(1737),廣東梅縣客家人謝鵬仁、謝雅仁、謝昌仁、謝成人四兄弟,率領族人由 龍港上岸,向後龍平埔族洽商同意,開墾維祥(今維祥、維新里)、內麻(今恭敬、勝利里)、 芒埔(今玉清里)一帶,是漢人開發苗栗的開始。 苗栗一地在漢人入墾以前,原為平埔道卡斯族貓裡社〈一稱麻裡社〉生息之地。 清乾隆二年〈1737〉,廣東東部客籍墾民最初開拓此地時,依「貓裡〈pali〉」音譯, 稱為「貓裡」,其原意為 […]
清乾隆二年(1737),廣東梅縣客家人謝鵬仁、謝雅仁、謝昌仁、謝成人四兄弟,率領族人由 龍港上岸,向後龍平埔族洽商同意,開墾維祥(今維祥、維新里)、內麻(今恭敬、勝利里)、 芒埔(今玉清里)一帶,是漢人開發苗栗的開始。 苗栗一地在漢人入墾以前,原為平埔道卡斯族貓裡社〈一稱麻裡社〉生息之地。 清乾隆二年〈1737〉,廣東東部客籍墾民最初開拓此地時,依「貓裡〈pali〉」音譯, 稱為「貓裡」,其原意為 […]
嘉盛里位於苗栗市東北,隔後龍溪與頭屋鄉及造橋鄉相望,南與玉華、玉清及清華三里相接, 西與北面與嘉新里銜接。 嘉盛里地名的由來其實就是沿習著早期平埔族原住民道卡斯族在這一帶聚落名稱「嘉志閣社」 而來, 苗栗設縣時嘉盛里隸屬於苗栗一堡嘉盛庄。 苗栗在漢人還沒有開墾以前,是平埔族 原住民道卡斯族「巴麗社」和嘉志閣社居住的 地方, 據說「巴麗」是平埔族語「平原」的意 思。 後來客家人開墾時,稱為「貓裡」, […]
公館是個文風鼎盛的地方,其中又以劉獻廷父子兩人前後中舉人為代表。 「父子雙舉人」的事蹟在地方上傳為美談。 劉獻廷自幼好學不倦,精通詩文,道光十四年(1834)甲午科舉為鄉試中舉的第一個人。 劉獻廷平時急公好義,經常排解地方上福建、廣東墾民的糾紛, 榮獲清朝贈「一鄉善士」的匾額。 劉獻廷的兒子劉翰,也於道光廿年(1840)中舉,一門雙傑,「書香門第」, 在當時是地方上的一大盛事。 客家人入墾公館始於 […]
苗栗縣銅鑼鄉澗窩的李氏「惇敘堂」是一座祠堂兼住宅的客家夥房,坐落於竹森村68號。 「澗窩」是當地的老地名,表示山陵中的深溝,「窩」是客家對於四面皆山的低窪地區常用的地名。 銅鑼鄉的李氏是當地的大家族,其後代子孫熱心地方公益,屢獲朝廷頒賜功名, 同時,李氏祠堂的建築格局與風水配置在現存的客家夥房中別具一格,因為客家族群在閩粵先民 遷移臺灣墾拓的三百年期間,特別重視聚族而居以凝聚族親力量團結合作共 […]
林九牧公祠,也稱為林祖厝,古厝位在潭子鄉嘉仁村嘉豐路四十七號。 林九牧公祠創建年代,根據林家年譜記載,是建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距今已一百年….. 公祠佔地寬闊,建地有千餘坪,是座四合院,建築宏偉,古色古香。 建築公祠所用的杉木、青石、磚瓦等建材都是從大陸福建省的福州運來的。 聘請許多技藝超群的木工、雕刻師傅,以精細的手藝,完成這做美輪美奐,栩栩如生的建築。 公祠外大門上雕刻「長 […]
在多數來自漳州的大溪移民中,以黃、江、李、林、簡五姓的人口最多,而這五姓人士自然的 成長為大溪的主要力量。今天在大溪老街上仍然可以見到許多代表宗親血緣的建築,位於和平路底 的黃氏家廟以及江氏家廟,就是其中的代表。 「黃氏家廟」原創建於一百多年前,是一座二進式的合院建築,從外表上看起來和一般廟宇差不多, 雕刻、彩繪無不保中國傳統風格,以一個姓氏就能建起如此大規模的家廟,實在不容易,由此也 可知道中國 […]
劉氏宗祠位於平和社區內,在往生態公園的沿途上,會看到往劉氏宗祠的指標,順著指標, 穿越過彎彎曲曲的小路,就會看到有點像廟的建築物,外邊有一個很大的廣場,這就是社頭鄉的 大姓劉氏宗祠,宗祠看起來,卻感覺有些滄桑 …… 位於湳雅國小旁蜿蜒小路內的劉氏宗祠。嘉慶年間,劉元炳先生從南靖劉氏宗祠(芳山堂) 奉請歷代祖先(第一世先祖-劉維真先生)來台,並與芳遠堂劉天治先生一起出資興建芳 […]
經口村位在埔心鄉東邊,西鄰東門村,北鄰瓦北村、東北接瓦南村,南鄰太平村,東接員林鎮。 本村早年稱為「經口厝」,是因為員林大排水流經本村,東北邊有渡口通路而得名; 另一說法是田洋小徑入口處,所以稱為「徑口」。 人口最多的張姓村民,分東畔厝的「坑邊派」和西畔厝的「馬岡派」。 村民以張、劉、高為大姓,古色古香的「張氏家廟」,是張姓坑邊派下祭祀宗祠; 先賢張尚鏞曾擔任埔心鄉第五、六任鄉長,推行鄉政貢獻甚大 […]
新館路101巷有六座三合院,俗稱「涂厝」。前埔心鄉長涂東波說,涂姓祖籍廣東省饒平縣, 祖先渡海來台後,落腳二林鎮梅芳里一帶。戊戌年(1898)大水災,族人背著祖先牌位,帶著家人 東行到新館朝南宮西北邊荒地,搭建竹茅草屋暫居。 幾年後,由於接待行腳(旅遊各地)的「唐山先生」,供他吃住。 唐山先生指點著,媽祖廟前西南方有一口大魚池,是個好地理。 十四祖長德公及四子多女輩如獲至寶,日間勤勞工作,閒暇挑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