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訪— 夢蝶園之 台南法華寺
台南法華寺在竹溪北岸,為台南四大名寺之一,原為明鄭遺老李茂春的故居「夢蝶園」, 李茂春死後,改為準提庵。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知府蔣毓英籌資建寺,始改名為「法華寺」。 此寺雖大部分為戰後以鋼筋混凝仿木構架重建物,但因其歷史意義之深遠,且其規制仍循傳統, 仍列為三級古蹟。 乾隆二十九年(1764) 臺灣知府蔣允熹為了使人能在這裡陶惰養性,特別加建圍牆。 翌年又在寺前挖了一座大池塘,命名為「南湖 […]
台南法華寺在竹溪北岸,為台南四大名寺之一,原為明鄭遺老李茂春的故居「夢蝶園」, 李茂春死後,改為準提庵。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知府蔣毓英籌資建寺,始改名為「法華寺」。 此寺雖大部分為戰後以鋼筋混凝仿木構架重建物,但因其歷史意義之深遠,且其規制仍循傳統, 仍列為三級古蹟。 乾隆二十九年(1764) 臺灣知府蔣允熹為了使人能在這裡陶惰養性,特別加建圍牆。 翌年又在寺前挖了一座大池塘,命名為「南湖 […]
頭份義民廟,又名忠義亭,初建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其創建,與馳名全省的新竹縣新埔 褒忠義民廟,有著密切的關係。 光緒十二年丙戌歲(1886),頭份地區士紳以為貓狸人仰慕忠義而有「義民廟」之改建,頭份人 亦應有是舉,以彰其餘烈,遂倡議自行擇地建造一座義民廟。 大安堂藥舖店東貢生張大彬,以為頭份街成立 以來,獨缺廟宇之興築,建議於頭份市街區域 內覓地興建;以忠義諸公神靈為號召,宏守望相助之親,作 […]
大甲鎮瀾宮據說是清雍正八年(1730)自湄洲天后祖廟恭請媽祖神像來臺。後因香火鼎盛, 於雍正十年(1732),在臺中市大甲區大甲里興建小祠,直到乾隆三十五年(1770)改建 小廟為「天后宮」,乾隆五十二年(1778)重建,才被記載於臺灣淡水廳志水獻之中。 往後由大甲士紳屢次發起重建並改為「鎮瀾宮」。 鎮瀾宮建築有前殿、後殿、南北殿、南北室、鐘鼓樓等,都佈滿了人物、花鳥、走獸等石刻木雕, 精雕細琢, […]
早期開發大嵙崁東岸的漳州及移民,為了祈求平安避免災厄,逢年過節都會前往埔頂的仁和宮 祭拜開漳聖王。但是前往仁和宮需要渡過大嵙崁溪,在中元節及端午節常會受溪水暴漲而無法成行。 早期在這段期間會迎請二王公來讓大家祭拜,過一段時間後再送回仁和宮, 但每年重複迎請與送回,對信眾而言十分不便。 於是嘉慶十八年(1813)李炳生、呂蕃調等人便倡議興建福仁宮,迎仁和宮的開漳聖王殿尊 (二王公)建成福仁宮。 咸豐 […]
清水岩寺位於社頭鄉清水村許厝寮山麓,相傳由泉州僧覺通師創建於清雍正八年﹝1728 ﹞ 初結草庵、潛思佛法,奉祀釋迦牟尼佛 祖,久後香火日盛,乾隆二十三年﹝ 1758 ﹞募化 所得將茅蓬改建為寺宇,嘉慶二十四年(1819) 曾重修。 此地山澗、溪水清澈如鏡,故名曰「清水巖」, 與花壇虎山巖、南投碧山巖,並稱中部的三大巖寺。 「洗心池」畔曲徑通幽叉有山泉清流…… 境內有涼亭名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