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寺院(五) 再訪 臨濟護國禪寺
臨濟護國禪寺,始建於明治三十三年(1900),完工於明治四十三四年(1911),隔年大正元年(1912)6月21日舉行落成佛像安座大典;日治初期由日本僧人<梅山玄秀>(梅山得庵)禪師所建。當時禪師受第四任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之邀來台弘法佈教,是台灣唯一冠以護國之名的佛寺。 趁著漫遊花博之便,順道再訪一遭….(臨濟護國禪寺不在花博園區內,但緊臨圓山公園區 ) 走 […]
臨濟護國禪寺,始建於明治三十三年(1900),完工於明治四十三四年(1911),隔年大正元年(1912)6月21日舉行落成佛像安座大典;日治初期由日本僧人<梅山玄秀>(梅山得庵)禪師所建。當時禪師受第四任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之邀來台弘法佈教,是台灣唯一冠以護國之名的佛寺。 趁著漫遊花博之便,順道再訪一遭….(臨濟護國禪寺不在花博園區內,但緊臨圓山公園區 ) 走 […]
楊梅「回善寺」為於楊梅外環道上。地址:桃園縣楊梅鎮中山里2 鄰環東路43 號。(中華映管右旁) 建寺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寺外有顆大石上刻有回善寺字樣,廟前有尊大釋迦摩尼佛石像。廟內主要祭拜釋迦摩尼佛,另外有地藏王菩薩及觀世音菩薩,寺前緋櫻燦若花海, 襯托著古寺更加幽深。 <回善寺>位於二重溪畔,坐落於鳳凰山和麒麟山的山麓下,故原名為「麟鳳宮」,是一座古色古香的風景勝地,清光緒廿六年(1 […]
<長和宮>的肇建,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當時竹塹地區,台灣和福建之間的貿易通航大多利用北門外的河港-竹塹港,由於舟楫往來頻繁,商業盛極一時,於是船商們就組成「船頭行會」(由三十三單位船頭組成,會中又分為老、中、新三個分會)亦即「水郊」以達到相互輔助之效。 竹塹水郊會有鑑於重洋險阻,於是鳩合眾船商之力,特自福建湄洲媽祖廟恭請媽祖金身隨航護佑,以利滔濟涉,承叻媽祖聖澤福佑,波瀾不驚、風 […]
<靈泉禪寺>位於基隆市月眉山中,由<善智>、<妙密禪師> 創立於明治三十一年(1898),傳承自福建<湧泉禪寺>一脈而來。與五股(觀音山)凌雲禪寺、苗栗大湖法雲寺、高雄阿蓮超峰寺合稱日治時期<台灣佛教四大道場>…..為台灣佛教九大門派之一,為台灣佛教曹洞宗重要叢林…. 靈泉禪寺是日治時期台灣佛教四大法脈中的「基隆月 […]
笨港之所以得迅速發展,肇因於當地郊行林立…..其中郊行大者,為經營笨港、泉州間貿易之泉州郊;經營笨港、廈門間貿易之廈門郊、經營笨港、龍溪間貿易之龍江郊,此外尚有糖郊、米郊、籔郊,列肆之盛,不難想像。故<諸羅縣志> 笨港項下謂:「臺屬近海市鎮,此為最大」。 雍正至乾隆中葉,為笨港地區發展最速時期,街肆隨著人口大量增加而不斷擴展,至乾隆二十九年(1764)共計有四里、四十六保、 […]
日治時期明治三十八年四月(1905),嘉義地方發生大地震,北港街災情慘重,<朝天宮> 大殿破損倒壞。區長<蔡然標> 乃謀於地方紳士倡議募捐重建,而得到當時北港支廳長<安武昌夫>之援助,始得付諸實現。 此次重建,勸募捐款,遍及全臺。輪奐更新,宮殿觀瞻更加富麗, 大抵已具有今日之規模。 現有架構則多為該次重建之規劃成果。包括兩側融合日治風格的現代建築…. […]
北港<朝天宮>,俗稱為北港媽祖廟。位於雲林縣北港鎮中山路,屬於祠廟類二級古蹟,主要奉祀媽祖。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佛教臨濟宗第三十四代僧<樹璧禪師>,恭請湄洲< 朝天閣> 媽祖神像至笨港奉祀。 康熙三十九年,笨港街民捐建「天妃廟」,雍正年間改名天后宮,嘉慶十七年改名為<朝天宮> 根據<諸羅縣志> 記載:「笨港:商船輳集,載五穀貨物」 […]
<淨業院> 位於新竹市境福街中,依照日治時期資料記載: 淨業院是在明治三十五年(1902)七月二日,由新竹富豪<鄭如蘭>之妻陳氏潤所設立。根據《新竹州要覽》中記載,淨業院原為齋堂,後來才改為禪宗派別。屬於浙江普陀山法雲寺,禪宗臨濟宗派下的一股法脈。 開山祖<根傳>為 <鄭如蘭> (鄭用錦後代)之妻(本名陳潤),婚後生十子女,均夭折,後收養二子、二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