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子 配天宮之 夜訪
朴子舊名猴樹,荷治時期《熱蘭遮城日誌》中即出現「Causieu」, 即猴樹(kâu-chhīu)之閩南語音。 清乾隆12年(1747)《重修台灣府志》記載為「猴樹港街」, 清乾隆29年《續修台灣府志》則記載: 「朴仔腳街,舊為猴樹港街,今更名。」 清朝年間,樸仔腳地區僅有數間農舍及數株樸仔樹。 樸仔樹蒼翠成蔭,樹下逐漸成為旅途者或居民所休息乘涼好地方。 康熙21年(1682),林馬從湄洲祖廟迎請媽 […]
朴子舊名猴樹,荷治時期《熱蘭遮城日誌》中即出現「Causieu」, 即猴樹(kâu-chhīu)之閩南語音。 清乾隆12年(1747)《重修台灣府志》記載為「猴樹港街」, 清乾隆29年《續修台灣府志》則記載: 「朴仔腳街,舊為猴樹港街,今更名。」 清朝年間,樸仔腳地區僅有數間農舍及數株樸仔樹。 樸仔樹蒼翠成蔭,樹下逐漸成為旅途者或居民所休息乘涼好地方。 康熙21年(1682),林馬從湄洲祖廟迎請媽 […]
新店小粗坑步道緊鄰新店溪畔,藍天碧水景色優美, 所謂小粗坑是指清朝先民開墾時稱呼多礫石的有水流 或無水流的谷地。 新店小粗坑步道其中一段是殘存的部分屈尺古道。 屈尺古道早期作為新店通往烏來的路徑, 需要經灣潭渡船後走山路至小粗坑渡船口到小粗坑發電廠, 再以山路前往烏來,十分辛苦, 到了日治時期另建新道以取代之。 「小粗坑發電廠」大門口,左側產業道路進入, 這條道路名為「屈尺古道」,是昔日先民往來交 […]
安南區在不到300年前仍是一片汪洋, 屬於臺江內海的一部份, 內海外緣臨臺灣海峽處有北線尾等沙洲。 據史載,清領時期乾隆年間即開始有海埔新生地浮出, 因為遍生菅芒,故稱菅仔埔,後百姓圍墾。 道光3年(1823年)曾文溪改道使得內海快速淤積,沿海居民 據地圍墾、搭建臨時草寮,故形成許多「藔」字地名, 日治後日人再改作「寮」。 古時有臺江十六寮(草湖寮、南路寮、中洲寮、溪頂寮、陳卿寮、 和順寮、總頭寮 […]
昔日的新港社,就是現在新市區社內里, 橋頭祖亭更是昔日平埔族人群聚所在地, 位在台江內海東岸, 即四大社之一的新港社所在, 最特別是荷蘭人在此建第一座教會,教導平埔族人使用契約, 被發現的新港文書是以羅馬拼音平埔族語所成的番仔契, 文史工作者稱之為新港文書。 之後,漢人來台, 新港社的平埔族往新化、左鎮、內門一帶避居, 在內門的墓碑上還發現有新港字樣。 社內里東北、北邊分別與三舍里、豐華里相鄰,西 […]
東港東隆宮是本省著名的王爺廟,主祀溫府千歲。 溫王原系唐朝進士于奉旨巡行天下時,遇難而亡,成神之後, 常巡行閩、浙沿海,佑護往來船隻, 是以漳、泉二州人民對溫王崇禮有加。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東港地區設置巡檢署, 漳、泉移民陸續前來定居。 康熙四十五年(1706),東港海岸「太監府」附近, 即舊稱崙仔頂(今鎮海 里)海灘上,一夜之間擱置大批自 福建潮沖而來的木材,上書有「東港溫記」字樣。 […]
位於屏東縣境西南區, 原是平埔族鳳山八社之「茄藤社」墾居地; 明清時期,開始有先民移居於此。 清康熙五十八年,東港被歸轄鳳山縣港西里, 初地標是指今新園鄉鹽埔村以東一帶,後東港溪山洪和海浪 屢次襲莊,居民被迫東遷今之地域,即東港溪東岸, 故文人學士雅稱為東津。 至同治初年,街道發展已完全成型,稱之「東港街」,隸屬港東里。 昔日東港溪口寬闊,可泊巨艦,又是與大陸通商轉載重要貿易港, 設衙署、驛站、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