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廟宇
馬公 澎湖觀音亭 之晨鐘
澎湖觀音亭,古稱觀音廟、觀音堂,位於馬公市(媽宮北甲西垵仔), 主祀觀音大士,肇建大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寺埕隔水近山, 為信史上澎湖第一座主祀觀音的廟寺。 隸屬闔澎三大公廟、澎湖天后宮交陪廟, 並被登錄為澎湖縣縣定古蹟。 日治時期曾短暫改名澎湖山觀音寺,今時人稱「觀音亭」, 廣義泛指涵蓋觀音亭佛寺與整片海景的海水浴場, 狹義則單指觀音亭佛寺。 文獻記載,最早可考於康熙五十九年(1720)編 […]
馬公 澎湖天后宮 建築工藝之美
澎湖天后宮位於澎湖縣馬公市,闔澎公廟之一,主祀天上聖母。 天后宮確切創建年代不詳,隨著「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石碑出土, 確定於大明萬曆卅二年(1604)之前即已立廟, 為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廟宇。 澎湖天后宮早無定稱,稱娘娘宮、天妃宮、娘媽宮或媽宮等稱呼所在多有。 清領有台灣後,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宣稱擊敗東寧王國軍隊多賴媽祖娘娘顯靈襄助, 曾奏請康熙皇帝加封,晉天妃為天后,故今稱「天后宮」, 當地 […]
金山 三界壇 聖德宮 (三界公廟)
至少在4,500年前,金山區已經有先民活動和生息。 十七世紀中葉以前,本區乃凱達格蘭族金包里社(Kimaurij)居地。 傳統上荷西文獻中漢譯為金包里,學者認為,不是指現今的金山。 據考證「Kimaurij」的本社址在今基隆仁愛區, 領地為北海岸東半部,現今的基隆、萬里、金山等地。 另說有人曾在磺溪發現金沙(其實是硫,金山不產金), 故以「金包里」稱之,兼顧音義雙譯。 1767年,福建漳浦嚴姓祖先 […]
基隆 社寮天后宮 石雕之美
和平島是座落於東海的島嶼,位處基隆市中正區, 基隆港東北方,是距離臺灣最近的島嶼,相隔僅有75公尺, 其以臺灣第一座跨海大橋「和平橋」連接。 島上的原住民巴賽族稱此島為「tuman」, 漢人入墾後則稱為「大雞籠嶼」或「大雞籠山」。 1870年代,為了與東北方海上的「小雞籠嶼」(即今基隆嶼) 區隔以免混淆,改名「社寮島」(又稱社寮嶼); 戰後改為現名。 為北台灣最早有西方人足跡的地方, 也是基隆最早 […]
台南 米街 廣安宮之建築工藝 (下)
廣安宮可考的創年代為清雍正初年,在明寧靖王府的鼓樓 附近創建,與位於王府鐘樓附近的開基武廟相呼應。 因為該廟所在的米街是當時臺灣府城裡相當重要的街道, 所以該廟香火頗旺。 進入日治時期之後,依《臺南市寺廟臺帳》所載, 昔日廣安宮位於臺町二丁目97番地今新美街與民族路口, 由於市區改正、街道拓寬的關係,使得該廟在大正十三年(1924) 往北遷移至今天的位置,並與石精臼開基共善堂邢府千歲合祀。 祝融殿 […]
台南 米街 廣安宮之建築工藝 (上)
米街廣安宮是一間位於臺南府城的廟宇,主祀池府千歲, 一說創建於明鄭時期;或者說創建清雍正元年(1723), 2003年5月13日公告為臺南市市定古蹟。 廣安宮歷史可能追溯至明鄭時期,廣安宮原稱王宮。 王宮的創建,起初為鄭成功的部將以奉祀神明為掩護, 但實地暗為伺機反清復明。 陳文達《臺灣縣志》記載: 「小媽祖廟,開闢後,鄉人同建。在水仔尾。小太子宮,偽時建。 面海。聖公宮,偽時建。王宮,偽時建。」 […]
布袋 埔仔厝 秀府老爺廟
布袋鎮是一個位於臺灣西南沿海的鎮,隸屬於嘉義縣, 涵蓋土地面積約62平方公里,為一典型漁村聚落, 全鎮人口主要分布於布袋市區、新塭、過溝 及東港等四大區域。 布袋鎮是嘉義縣開發最早的地區,舊稱布袋嘴,又稱冬港。 冬港為布袋清領初期的稱呼,清康熙年代,位於八掌溪口, 大坵田沙嘴東南岸濱潟湖的一個內港, 諸羅縣志載有:「冬港商船到此載五穀,南出青峰闕,入於海。」 所指「冬港」就是現在的布袋港。 清乾隆 […]
(再訪) 永康 鹽行天后宮
鹽行天后宮的前身「洲仔尾天后宮」, 其創立年代一說是在康熙卅五年(1696), 而《臺南州祠廟名鑑》則寫說是乾隆十四年(1749)。 至於方志的記載, 則可追溯到嘉慶十二年(1807)的《續修臺灣縣志》。 而該廟原本所在的洲仔尾地區,過去曾經位在臺江內海旁,闢有鹽場。 洲仔尾因而繁榮,並使得週邊出現鹽行、渡船頭等聚落。 天后宮即在此背景下,創立於洲仔尾。 此外天后宮的媽祖神像據說是隨鄭經來臺的媽祖 […]
朴子 配天宮之 夜訪
朴子舊名猴樹,荷治時期《熱蘭遮城日誌》中即出現「Causieu」, 即猴樹(kâu-chhīu)之閩南語音。 清乾隆12年(1747)《重修台灣府志》記載為「猴樹港街」, 清乾隆29年《續修台灣府志》則記載: 「朴仔腳街,舊為猴樹港街,今更名。」 清朝年間,樸仔腳地區僅有數間農舍及數株樸仔樹。 樸仔樹蒼翠成蔭,樹下逐漸成為旅途者或居民所休息乘涼好地方。 康熙21年(1682),林馬從湄洲祖廟迎請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