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訪 大龍峒 保安宮 (上)
乾隆七年(1742)大龍峒於大浪泵草創,香火由同安人從家鄉白礁慈濟宮迎保生大帝分靈而來。 乾隆年間,新莊、艋舺地方同安人被三邑人排擠,開始往北遷移到此地。 嘉慶七年(1802),富商王智記及鄭、高、陳等廿一戶,合夥投資興建一條商業街, 街兩邊各有廿二間店鋪,遂稱為「四十四坎」,至嘉慶十年(1805)四十四坎商民發動募款, 在街市東端隘門外建廟。 當時選用石造、工程浩大,讓廟身有如今「回字型」的三殿 […]
乾隆七年(1742)大龍峒於大浪泵草創,香火由同安人從家鄉白礁慈濟宮迎保生大帝分靈而來。 乾隆年間,新莊、艋舺地方同安人被三邑人排擠,開始往北遷移到此地。 嘉慶七年(1802),富商王智記及鄭、高、陳等廿一戶,合夥投資興建一條商業街, 街兩邊各有廿二間店鋪,遂稱為「四十四坎」,至嘉慶十年(1805)四十四坎商民發動募款, 在街市東端隘門外建廟。 當時選用石造、工程浩大,讓廟身有如今「回字型」的三殿 […]
基隆平安宮創建於清嘉慶元年(1796),至今已有二百年歷史, 根據平安宮主事所言:該宮至今已歷經七次整建,最早該宮是坐西南西向, 經歷幾次改建才改成現今北北西向,而最早也只是茅屋小廟,現今則已全然 翻新成規模宏偉的大廟宇,規模之大已不可同日而語…….. 距離這次重建之前的大規模重建是在大正十年(1921) 年間, 在宮前廣場右側還留有辛酉年「獅球嶺平安宮重修誌」的石碑, 及 […]
指南宮,又稱為木柵仙公廟;奉祀的主神呂純陽祖師, 係於光緒八年(1882)艋舺縣丞王斌林來台履任時,分靈渡海迎奉來台。 初時呂仙祖由艋舺(今台北市萬華區)王家崇奉「玉清齋」,開堂濟世, 仙鸞顯化,靈應著名,各地百姓紛踴前來,祈求神靈保佑,解厄消災。 其後景尾街(今景美)一度瘟疫,許多鄉民因而不治; 仕紳自艋舺恭迎呂仙祖寶像奉祀,並結成肫風社,教化行善之理,幸得神恩庇蔭,瘟疫止息。 更有雙目失明 […]
艋舺清水巖,全名艋舺清水巖祖師廟,俗稱艋舺祖師廟,主祀清水祖師。 艋舺清水巖是中華民國直轄市定古蹟,它與艋舺龍山寺和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臺北三大廟門」; 也與艋舺龍山寺和艋舺青山宮合稱為「艋舺三大廟門」,或者把艋舺龍山寺、艋舺清水巖、艋舺 青山宮與西門町天后宮(原艋舺新興宮)合稱「艋舺四大廟」。 臺北盆地周圍早期多為安溪移民所開拓,而清水祖師為安溪人的守護神,故大臺北地區祖師廟林立。 艋舺清水 […]
艋舺清水巖,全名艋舺清水巖祖師廟, 俗稱艋舺祖師廟,主祀清水祖師。 艋舺清水巖是中華民國直轄市定古蹟,它與艋舺龍山寺和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臺北三大廟門」; 也與艋舺龍山寺和艋舺青山宮合稱為「艋舺三大廟門」,或者把艋舺龍山寺、艋舺清水巖、艋舺 青山宮與西門町天后宮(原艋舺新興宮)合稱「艋舺四大廟」。 臺北盆地周圍早期多為安溪移民所開拓,而清水祖師為安溪人的守護神,故大臺北地區祖師廟林 […]
淡水福佑宮,俗稱「淡水媽祖廟」,與清水巖、龍山寺與鄞山寺合稱為「淡水四大廟」。 清乾隆末年建,當時淡水三邑、同安、安溪、漳州的閩南人與汀州、潮州、嘉應等地的客家移民, 均奉媽祖,共獻銀錢。嘉慶元年(1796)竣工。 淡水是清代移民進入臺北盆地的重要門戶,也是北臺灣貨物集散地, 現今的福佑宮於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集資擴建,直到嘉慶元年(1796)落成, 捐建者以泉州三邑(晉江、惠安、南安)、同 […]
仁海宮創建於清道光6年(1826),境內居民王、張、吳、余、黎等諸姓先賢, 有感於當時中壢街景繁榮 ,人口也漸次增多的情況下,為使居民有一個慰藉心靈的精神寄託, 於是邀集中壢之十三大庄的士紳商討建廟,最初奉祀觀世音菩薩, 後來有鑑於旅客賈商往來頻繁,清道光8年(1828)自北港朝天宮分靈媽祖與觀音佛祖合祀, 1867年將媽祖改為鎮殿主神,以保祐商旅平安,香火綿延興盛。 同治九年(1870),由 […]
新莊廣福宮為國家二級古蹟,供奉三山國王, 因此又被稱作「三山國王廟」。 「三山國王」信仰的本源乃是對山川靈石的崇拜,轉化為神祇, 所謂的「三山」,便是「山神」的信仰。 「三山國王」的源起祖廟是潮州府揭陽縣霖田都河婆墟(今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 「三山」乃霖田祖廟西面的「獨山」、「明山」、和「巾山」, 因位處潮州、惠州、梅州之間, 故「三山國王」成為廣東潮、惠、梅三地普遍信仰之鄉土保護神。 新 […]
新莊武聖廟,又稱新莊關帝廟, 乾隆廿五年(1760年),貢生胡焯猷捐地,由新莊慈祐宮志修和尚推動在新莊廟街上建立此廟, 據說是台北盆地最早的關帝廟。 廟的建立與當時新莊商業鼎盛有關,因商家以關帝君為膜拜對象,故又稱「新莊關帝廟」。 清朝時,新莊有水運與良田之利,從新莊慈祐宮至新莊武聖廟間成為繁華的商圈,被稱為「五十六坎」, 直到後來新莊港日漸淤塞,被對岸的艋舺取代。 道光元年(1821),此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