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里金唐殿,正式稱呼為玉勅皇勅金唐殿,位於臺南市佳里區,
主祀玉勅代天巡狩(朱府千歲、雷府千歲、殷府千歲),民間尊稱
蕭壠三老爺、三老爺。
為蕭壠三老爺系統祖廟,
為臺灣民間盛行的王爺千歲信仰代表之一。
該廟也是佳里的聚落、經濟、信仰中心。
金唐殿名列南瀛百景之一,
並與歸仁保西代天府、北門南鯤鯓代天府,
稱為南瀛古三大代天府。
佳里過去是西拉雅族四大社之一的蕭壠社所在地,
據說金唐殿的前身可能就是蕭壠社的公廨,
明鄭時期左右,漢人逐漸到蕭壠社勢力範圍定居,
據說當時在佳里中山路到新生路一帶有一條有北向南,
而後往溪流入海中的小溪,兩側過去即是林可棟的墾地。
而後相傳有某位先民到蕭壠之後,為祈求合境平安,
將從家鄉帶來的蕭王爺與觀音菩薩(佛祖媽)供大眾祭祀。
當時由於漢人與原住民雜居,這兩尊神佛
便安置於蕭壠社公廨中。
後來隨著當地發展,有建廟之議,
林可棟乃捐今之廟地,並獻上「宏文求莫」匾。
由於該匾的年代是康熙卅七年(1698),
一般以此為金唐殿的創建年代。
清乾隆年間,
蕭壠居民因為「保大西里大人廟」(今保西代天府)神威顯赫,
而前往分香迎回三位王爺。
由於三位王爺的香火日盛,逐漸變為該廟主神,
廟名也因而改為「代天府」。
今留存「乾隆已酉年桐月」(1789年農曆三月)
鄭漳源所獻的「簫隴庄代天府」石香爐,可資為證。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臺灣發生林爽文事件,因蕭壠一地主
動派出義民協助欽差大臣福康安官軍平亂有功,受清高宗乾隆帝恩
旨御賜「旌義」匾,賜名蕭壠為「旌義」,以示獎勵。
乾隆五十四年(1879),勒石立「旌義碑」並興建義民亭,
以紀念此事。
嘉慶廿三年(1818)總理楊成美、黃光生與董事陳興觀等人倡議
重修竣工後,廟名根據「賜旨勅石建義民亭」的事蹟更改為金唐殿。
咸豐五年(1855),總理楊成美、陳文秀、舉人陳德言等人倡議重修,
請來知名匠師葉王主持。此次工程大致奠定金唐殿後來的規模。
日治時期明治三十年(1897)10月1日創蕭壠公學校(今佳里國小)時,
曾將金唐殿後殿做為臨時教室,招收六年制學生一班。
昭和三年(1928)時任佳里庄長黃深淵復倡修廟,
禮聘府城名畫家潘春源(潘麗水之父)來彩繪及畫門神,
經潘春源介紹下,禮聘汕頭剪黏名匠何金龍來主持金唐殿尪仔堵
及屋頂裝飾的整修工作。
何金龍在黃深淵的首肯下,將葉王的交趾陶盡數汰換,
從內外壁堵、屋脊到筏仔頭,從三川步口、正殿到後牆,
全部改成剪黏。
其剪黏作品人物比例精準、造型變化生動、姿勢表情豐富、
色彩華美、作工細緻、用材自由,將剪黏技術發揮得淋漓盡致,
留下豐富完整的剪黏珍品留傳至今。
戰後,民國45年(1956)時任董事長陳秀江和鄭定等人發起重修。
而為了保存何金龍的作品,請來何金龍的弟子王石發以及王石發之子王保
原來主持補修。此外這次工程也請來名匠潘春源處理楹柱彩繪、
施天福處理石雕裝飾。
民國74年(1985),金唐殿因保存清代文物、何金龍之完整剪黏作品等因素,
經內政部評定將金唐殿列入第三級古蹟。
民國87年(1997)5月,《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法,取消古蹟三級分制。
佳里金唐殿為縣定古蹟,
民國九十九年(2010)12月,
臺南縣市合併升格後,
成為直轄市定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