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龍山寺始建於明末清初,於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遷建現址,
歷二百三十餘年;目前鹿港龍山寺的建築大體保留自清道光、咸豐年間重修時的舊貌。
鹿港龍山寺不惟歷史悠久,其寺廟建築規模宏大,格局完整,工藝精細,別具匠心,
是台灣傳統建築中最具有藝術、建築與工藝等完整歷史價值的作品之一。
鹿港龍山寺現獲頒定為台灣之「國定古蹟」。
鹿港龍山寺遷建前原址所在,舊地名「暗街仔」
相傳鹿港龍山寺創建年代為明永曆年間,鹿港龍山寺之肇始,
應係泉州先民移民來台時,自安海龍山寺迎請觀音菩薩佛像,
於鹿仔港舊河道邊結廬為寺。
鹿港龍山寺遷建前原址所在,舊地名「暗街仔」,
今大有街,目前巷內存有一塊「唵嘛呢叭彌吽」碑。
遷建前之舊寺文史止於耆老口傳,今已不存,
相關史料記載付之闕如,
尚待進一步考古發掘。
乾隆四十九年(1784)鹿港開為「正口」(清朝官方正式設立的港口),
與泉州蚶江對渡,成為繼廈門與鹿耳門對渡後,第二個官方設立的港口。
由於鹿港日漸繁榮,商賈雲集,吸引更多移民前來,龍山寺信士也日益增多,
原本位於暗街仔的龍山寺,便顯得狹小。
乾隆五十一年(1786)由都閫府(武官名、正名為「都司」)陳邦光倡議遷建,
泉州七郡縣(晉江、南安、惠安、安溪、同安、德化、永春)人士紛紛響應,
遂將龍山寺遷建至現址。
彰化縣志卷之五祀典志:
「龍山寺前大殿祀觀音佛祖,後祀北極上帝,在鹿港,
乾隆五十一年泉州七邑士民公建」,
縣志即以此年為龍山寺創寺的年代。
乾隆五十一年(1786)龍山寺的遷建,由鹿港泉郊商賈日茂行林振嵩及士紳許樂三
負責實際的籌建經營,此時龍山寺的規模雖未有資料記載,但以當時集合了泉州七郡縣人士、
郊商及士紳等共同出資,遷建後的龍山寺應有前殿及正殿的建築。
道光十一年(1831)「重修龍山寺記」碑文中提到:
「…乾隆丙午,都閫府陳君邦光,始偕其郡人,改建今地,
林君祖振嵩、許君樂三實經營之…」,
印證龍山寺遷建於乾隆丙午年(即乾隆五十一年)。
龍山寺遷建之時,為了選擇佛寺清修之地,遠離了碼頭區及商業街區,
由鹿港河港碼頭區(今大有街)遷建至鹿港街鎮的南方,古地名「港底」附近。
此時龍山寺的寺前、寺後各有一座水池,
正如「重修龍山寺記」碑文所提龍山寺「前後空潭映月」的清幽環境。
龍山寺遷建主事者林振嵩因母喪,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回泉州奔喪後,
定居泉州,頤養天年,日茂行的經營由林振嵩三子林文濬接手。
林文濬邀集地方士紳,募資重修龍山寺,
並統籌重修事宜,
「重修龍山寺記」碑記載:
「…厥後,林君封翁文濬鳩庀繕完,遇警中止…」,
此外,乾隆五十七年(1792)八月九日台灣中部發生強烈地震,
造成六百餘人死亡,二萬五千多棟房舍嚴重損毀,
使得剛遷建完成的龍山寺又得面臨修繕…….
此次的修繕何時完成,未有史料記載,
但從龍山寺前埕花圃中的一對嘉慶三年(1798)的石獅,
應可研判為此次修繕工程完成的年份。
鹿港龍山寺自乾隆五十一年開始遷建,
歷經十餘年間兵禍與天災的遲延與毀壞,
終於在多次陸續修繕後,
於嘉慶年間完備了初步之規模。
( 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