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於清乾隆十三年(1748),其廟宇規模在當時是全臺之最,

廟埕的市集小吃,為新竹特色之一。


 

據史載,光緒十七年(1891),全台官民在此舉辦護國祐民怯除災厄祈禱醮法會,

晉封為新竹都城隍,為臺澎地區唯一的省級城隍廟,又因顯靈禦匪有功,光緒皇帝頒賜

「金門保障」匾額,其後陸續獲歷代皇帝封贈,成為全台官位最高的城隍爺。


 

城隍廟歷經多次翻修,現今廟貌重修於大正13年 (1924) ,殿宇雄偉,雕刻瑰麗,

其中又以三川殿及三疊式屋頂最具特色,廟內文武判官范、謝將軍及四捕快之雕琢精緻傳神。

而懸掛在屋樑上的大鐵算盤,據說是城隍用來計算人世罪惡的,

所以兩旁的對聯寫著「世事何須多計較,神天自有大乘除」。

每至元宵,花燈、人群將廟宇妝點得熱鬧繽紛;每年中元節城隍出巡,更吸引各地信徒湧入。

竹都城隍廟據歷史記載,初創於清初乾隆十三年,其址位於清代竹塹城之城中心附近,

坐東朝西,歷經幾次修建,至清光緒年間大體已經完成三殿的規模。


水廳志指出嘉慶四年(1799)增建後殿,祀觀音佛祖。

嘉慶八年(1803)在西畔添建觀音殿(即今法蓮寺),而後殿改祀城隍夫人。

至道光八年及三十年又有重修記載。


城隍廟的平面為典型的連續式山牆三殿式廟宇,台南的祀典武廟也屬於此型。

連續的山牆高低起伏成為其造型上的的最大特色。

同樣的,法蓮寺也屬於同類型的兩殿式,前後殿皆採等寬之三開間。

城隍廟三川殿面寬三間,進深亦得三間,前後用四柱。

前後留步口廊,前「點金柱」與門扇結合。

三川殿之大木結構最主要特色為八角藻井(蜘蛛結網)與平闇天花,

為王益順在台灣繼1919艋舺龍山寺之後的傑作,

與龍山寺前殿木構手法相近……….


蓮寺與城隍廟皆同時於1924年大改築,

其格局為精煉緊湊的「兩殿兩廊式」,

1918年地圖研判,改築之前法蓮寺前殿似較凹入。



 

狀之法蓮寺亦呈現典型的泉州溪底派大木之風格。

前殿步口施「綱目斗栱」,雕飾不若城隍廟繁細。

「架內」用「二通二瓜」,但二通上以獅座代替瓜筒。


 

殿高敞,亦採敞廳式。

面寬三開間,進深四間,前後用五柱。

與城隍廟之差別是不用附點柱。



每至元宵,花燈、人群將廟宇妝點得熱鬧繽紛;

每年中元節城隍出巡,

更是吸引了各地的信徒湧入………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