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清道光《晉江縣誌》載 :
泉州城牆始建於唐代,南宋紹定三年(1230),郡守游九功築泉州翼城,
在泉州鎮南門沿江為蔽成石城。該城基寬8尺,高盈丈,長438丈。
元至正十二年(1352),監郡偰玉立廢羅城之鎮南門,徑就翼城拓建。
內外皆石,南門曰德濟。
明、清兩代,城屢有修葺。
20世紀30年代,泉州市政當局多次大肆拆城,惟德濟門留存,
直至1948年毀於大火,其址遂埋地下。
唐初,泉州夯土築城,此為建城之始。
天佑三年(906),王審知築子城。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泉州知州陸藻增築泉州羅城。
城門的變化見證著古城的發展。
自唐代州治從今南安豐州遷至今泉州城區,
泉州城垣共築過五座:故城、子城、衙城、羅城、新羅城。
五座城垣均建有城門,最多的時候城門達8個。
然而,從1923年開始,拆城辟路成了城市發展進程中一段不可逆轉的破壞。
直至近幾年,在政府和專家的努力下,一些古城門先後復建,
我們才有幸目睹這些氣勢磅礴的城樓………..
1923年至1937年,泉州城牆拆除;
2001年,重建朝天門。2002年,重建臨漳門、泉山門。
因此可知,目前的臨漳門為一重建之物……….
臨漳門是泉州的古城門,始建於南唐(約950),20世紀三十年代被毀。
現在的城樓是按清順治年間的規制重建,占地約23畝,
2002年動工,2003年12月竣工。
城樓是七間雙層單檐歇山屋頂,木石結構,採用清式風格木雕花飾。
城門牆高8.25米,門樓高24.3米,面寬39米,進深27.5米,南北雙向各延伸15.6米城牆。
城門以及城牆占地面積1 478平方米,城門樓面積為533平方米,由門洞兩側設台階登樓。
城門樓為二層木結構建築,採用全木榫卯形式,不用一根鐵釘,
是典型的閩南古建築獨特的木結構形式,曲線優美的燕尾脊,微翹的龍鬚尾,
山牆草花的堆砌,細膩的雕花,優美的柳條窗,
無不盡顯閩南古建築的古老韻味,
體現了古老營造的技術………無不盡顯閩南古建築的古老韻味,
體現了古老營造的技術………
inor-latin; mso-fareast-theme-font: minor-fareast; mso-hansi-font-family: 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 minor-latin; mso-fareast-font-family: 新細明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