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42年 (1777) ,來自福建安溪的李氏家族在三峽現址興建了宰樞廟。
清乾隆17 年(1752 ),福建泉州的李氏族人,渡海落腳於三峽,兢兢業業、勤於開墾;
時因黑水溝惡名昭彰、多生冤魂,李氏一族感念玄天上帝庇祐,於乾隆42年集資建造宰樞廟,將玄天上帝供奉其中,
不僅做為朝拜之用,來臺開墾之外來居民也將此地做為聚會場所。
話說乾隆年間,三峽位處大漢溪、橫溪及三峽溪匯流之處,便於商賈往來,又四周環山,多產「大菁」,
大菁是一種可做為染料的植物,因此從淡水引進布匹,開展了三峽聞名一時的染布業;
時全臺樟樹遍佈,三峽擁地利之便,樟腦業即應運而生;隨後於同治年間,英人發現其土質、濕度及氣候,
皆適宜茶樹栽種,便引進茶苗,產各類茶品,
之後,染布、樟腦及茶葉,就成了三峽最為人所知悉的產業。
三峽曾遭逢日軍大肆焚燒,剎時間,人潮熙來攘往的盛況不再,
過了十年光景,才逐步重建,道路拓寬、排水系統重劃。
雖是磚造屋舍,因為日本人的管理而有巴洛克式的華麗牌坊,慢慢成了現今令遊人津津樂道的老街。
爾後,隨著經濟中心的移轉,三峽不再是貿易繁盛之地,這溪流淙淙匯聚之處,
仿若是時光長河,歷經無盡變化……….
唯一不變的是三峽碼頭邊,供奉於宰樞廟中的玄天上帝,始終香火未歇。
宰樞廟建廟以來,並未隨朝代更迭而有重建,建築體本身皆為原始建材,牆面及樑柱呈現自然老舊的棕黃色澤,
數百年來,在傳遞信徒祝念的香火薰陶下,染上的焦色濃黑,門板窗櫺上有著細膩的花草雕飾,
顏色都覆上一層灰色調的藍色、綠色、紅色、紫色等等,可以想見當年的活潑繽紛。
廟宇內部物品都有專人維護,如籤筒及籤詩箱等,雖陳舊卻整齊乾淨。
玄天上帝與李氏祖先的合祀相當罕見,
與李氏族人的居住生活融為一體,頗具地方守護神、庄廟的意義,
宰樞廟的歷史,幾乎見證了三峽區的開發史……..
民國103 年,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正式將其認列為市定古蹟,
亦為三峽首座古蹟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