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川欽一郎(1871-1945) ,生於靜岡市淺間神社附近,年輕時代學習英國傳統水彩畫,三十六歲赴台北
擔任台灣總督府陸軍部翻譯官,五十三歲再度來台任教台北師範學校。
石川在台灣推廣水彩畫的貢獻卓著,學校教育方面,他也為許許多多台灣青年,特別是那些有幸受師範教育
的菁英分子,打開了西洋美術文化的視野,豐富他們的人生觀,培養他們終生對美術創作與欣賞的愛好。
這些師範生畢業後,分發到各地教書,繼續散播現代美術的種子,影響迄今。
石川欽一郎於日治時期曾多次至臺灣任教,擔任臺北第一師範學校以及臺北師範學校圖畫科教師,
是臺灣近代西洋美術的啟蒙者,同時也是台灣學校美術教育的開創者,
為了讓台灣學生得以接觸西方美術教育,早期在臺曾發起藝術文化月例會、番茶會(1913-1916),
後期來臺積極在學校及校外推廣水彩畫,在《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時報》、《臺灣教育》發表
大量的畫作與文章,出版《最新水彩畫法》、《課外習畫帖》、《山紫水明》等,
並且指導七星畫會、臺灣水彩畫會、基隆亞細亞畫會與各種學校美術講習會以及業餘美術愛好團體,
並大力提攜後進,在1920年代臺灣畫壇深具吸引力,
學生有李石樵、倪蔣懷、藍蔭鼎、李澤藩等人。
1883年石川欽一郎就讀靜岡縣立中學校,三年後(1886)前往東京,於1888年進入日本遞信省的東京電信學校就讀,
期間並向該校助教小代為重學習西洋繪畫。
1889年自東京電信學校畢業後,進入大藏省印刷局的雕刻科工作。
在此同時他與畫家石井柏亭成為同事,皆喜歡水彩畫的兩人常相約旅行寫生。
1891年石川欽一郎加入了明治美術會,與淺井忠及川村清雄結識。
1897年石川欽一郎拜川村清雄為師,而從1898年起,石川欽一郎也開始拿自己的畫作向淺井忠請益。
受當時不少日本話家常前往歐洲遊學習畫的風氣影響,石川欽一郎辭去了印刷局的工作,
在1899年到1900年前往歐洲學習。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後,石川欽一郎與山本芳翠、北蓮藏等畫家以新聞雜誌通訊員身分從軍,
繪製戰地畫並用以報導戰爭;
同年加入滿州軍總司令部,曾到過中國遼陽、營口、旅順等地,
1907年石川欽一郎以臺灣總督府陸軍部幕僚附陸軍通譯官身分到臺灣。
在此期間他也兼任臺北中學校與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的囑託(相當於約聘老師),教授繪畫。
1916年8月離開臺灣,並於1922年赴歐洲遊學。
1924年應臺北師範學校校長志保田鉎吉之邀,石川欽一郎再次來臺擔任該校囑託。
1927年石川欽一郎與鹽月桃甫、鄉原古統、木下靜涯等人向臺灣總督府提議舉辦「臺灣美術展覽會」,
該展覽相當於日本本土的帝國美術展覽會,後來成為不少臺灣畫家表現的舞臺,對臺灣近代美術發展有重大影響。
後來石川欽一郎在1932年返回日本。
而在返回日本之後,石川欽一郎仍積極創作,
後於1945年9月10日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