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面 」地名,最早出現於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 淡水廳同知徐治民「卜地」建城之時。
由於金山面 為竹塹城東南邊的化外之地,屬生番居住區域,以土牛溝分隔漢番界線,加上該地區土地貧瘠、
地勢高亢,不利移民墾殖。
根據淡新檔案記載,一直到乾隆三十七年(1772) 才有來自六張犁(今竹北六家)的客家人林先坤家族與竹塹城閩籍
「林泉興」郊號合組「林合成」墾號向竹塹社請墾金山面 。
金山面 是一個生活區,而不是一個行政區,是清末以「金山寺」為共同信仰對象所構成的祭祀圈範圍,
包括目前新竹市的金山里、仙水里、科園里、關東里全部以及光明里、龍山里、新莊里和仙宮里一部份,
還有新竹縣寶山鄉大崎村、雙溪村一部份和竹東鎮頭重里、柯湖里一部份。
十八尖山 位於新竹市,為新竹市民健身運動場所,整天人來人往,山腳下為文教重地清華大學 、交通大學 、
新竹高商、新竹高中、培英國中、建華國中皆位於山腰,古剎萬佛寺則在虎頭山 下,早起健身市民們把日治時期的
石刻觀音整理出來膜拜,有環山道路直通山頂,登山小徑四通八達,
山頂建有涼亭數座可俯視新竹市,可遠眺台灣海峽落日,主峰點位立於國父百年誕辰紀念涼亭旁的碉堡上,
十八尖山 東峰點位立於獅子亭右(東)側稜線上,全程由寶山路走到博愛路約2小時。
萬佛寺於昭和十一年 (1936)建寺,佛寺位於現新竹市寶山路旁,環境清幽風景秀麗,寺貌古色古香。
寺院寶殿『功德堂』內淺藍的石柱上的對聯令人神往,走過圓形的拱門便進入了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外的每一根石柱上,皆題上了以『萬』『佛』自為首的對聯,字字珠璣返觀自心,
令人深感身同此受獲益良多…….
萬佛禪寺的開創者為 妙義法師 ; 現任住持則是真聖法師。
法源講寺,即法源寺,建於民國33年。座落於新竹古奇峰上,依山面海環境幽雅。
法源講寺由著名詩僧斌宗法師開山,到第二任住持覺心法師,都是個男眾道場,在第三任住持寺院變成一個女眾道場;
促成這個轉變的核心人物仁慧法師,人稱大師父。
仁慧法師剃度出家於新竹萬佛寺,
民國67年隨師兄弟真理法師、悟健法師,由覺心法師聘請為當家師父,主理寺務迄今。
萬佛寺為台灣典型保守而傳統的寺院,三位法師將其道風及生活習性帶至法源寺。
由此可見, 萬佛禪寺在新竹一帶的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