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生前在與建築師姚仁喜談及農禪寺的改建時,曾表示:
希望農禪寺可以做一個臺灣真正唯一的景觀道場,讓大家到這裡來感受到特別的空間氛圍,
而能啟發正念,親近佛法,讓寺院呈現一種殊勝的宗教品質。
當姚仁喜建築師向聖嚴法師請教想將農禪寺建成什麼樣子?
法師只給了六個字「空中花,水中月」,並將此一道場取名為「水月道場」。
依據聖嚴法師對農禪寺改建的指示:
未來改建之農禪寺為景觀寺院,長在水裡、浮在水面的「水月道場」;
從遠處或空中看是浮在水面上的「空中樓閣」。
不要俗艷,不是華麗,不去譁眾取寵,
清雅樸實、幽靜明朗,不需要太多的色彩,也不需要太多的裝飾。
因此,在建築設計上,農禪寺新建物採用聖嚴法師向來注重的環保理念,從建築物本身的
設計和座向來減少耗能,整個建築物沒有多餘的裝飾,呈現出「本來面目」。
秉持著這樣的建築概念,新建物以清水模混凝土為主,採用古拙的石頭、柚木等建材,
以簡潔流暢的線條設計,使新建物如聖嚴法師所說的 :
「建材雖是時新的,卻能表現一種歲月的古感,使得建築物落成之初,就像是已經有人
住過的老房子一般,而且過了數十年之後,依然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即使經過歲月更迭,亦能維持其優雅樸實的外觀。
大殿前方有一長方型水池,透過光與影的映照,呈現出水月道場的意象。
再依著水池邊的長廊,或另一邊開闊的石板廣場前往大殿。
大殿的建築有22根巨大的柱廊支撐,外牆則以柚木由上而下垂吊;大殿內部採木地板
和木質牆面構築而成,呈現出一個安靜、單純、簡約的空間,希望人們進入這個空間
可以感受到聖嚴法師「經由對空間經驗、對環境氛圍,讓我們憶起佛法僧、憶起佛陀給
我們的教導,利用這樣來轉化人心」的期許。
朝南座向的農禪寺大殿,在節能綠建築的考量之下,特別以《心經》經文鏤空於西側整面
牆上,當光線投射進來時,將經文映現到大殿的空間裡,以自然光影的變化,展現中國文化
及漢傳佛教文字的特殊性。
大殿後方綜合大樓,面向廣場的混凝土牆面,鏤刻整部《金剛經》五千多字的經文。
禪堂、齋堂、大寮、辦公室、知客處、教室、寮房等空間組成的建築,
則分布位於大殿的後方。
當參訪者從大度路進入停車場,再順著連廊漫步進入道場,
隨著水池邊景物的變化,心境就能慢慢沉澱。
看著池面倒影和美麗景致,其實在提醒著世俗之人:
世事虛幻無常,有如空花水月,何需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