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年前,安溪人移民來台北,因為他們大部分都是茶農,所以選擇文山這個潮溼的山丘地來
種茶,同時帶來他們的鄉土保護神:保儀尊王、保儀大夫、清水祖師等神明。
那時候的安溪人主要是高、張、林三大姓,隨著時間的進展,人口逐漸增加,
開墾的土地從景美一直拓展到木柵、深坑、石碇鄉,當然供奉安溪鄉土神明的人也越來越多,
因此就將集應廟拓展成三座,
分別是現在景美市場內的高氏集應廟,武功國小附近的林氏集應廟,及木柵國中對面的張氏集應廟。
另外還有深坑廟口的集順廟也是供奉保儀尊王和保儀大夫。
木柵集應廟,又稱雙忠廟、尪公廟等。主祀雙忠(即尪公,保儀尊王與保儀大夫),
位於臺北市文山區保儀路76號2樓,現是木柵地區居民的信仰中心,分香自福建安溪大坪集應廟。
當地學子時常到本廟祈求考試金榜題名,只要來本廟祈禱的學子考中理想學校,廟方即會辦桌慶祝,
俗稱「狀元宴」。
光緒甲午年(1894)由張姓人士建廟,1978年重修,建造二樓廟宇。
祀神主祀的雙忠,即唐朝安史之亂時死守睢陽而殉難的張巡、許遠兩位忠臣。
因其忠烈可風,幾乎全中國都有香火奉祀,在安溪暱稱為尪公。
宋時尊張巡為「保儀尊王」,許遠為「保儀大夫」。另有「尊號互易」之說,
許遠為睢陽太守,官位較高,是為「保儀尊王」,張巡為「保儀大夫」。
安溪的雙忠信仰,是由河南光州供奉尪公的高、張、林三姓族人傳入,
而後他們亦把此信仰帶入臺灣,以大臺北一帶最盛 …..
現有的集應廟外貌, 確認是近年改築的成果 ;
還好當時舊廟的廊柱備妥善地保存在廟埕左前方 ;
見證此廟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