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二年(1822)鹿港士紳<梁獻瑞> 倡議興建「鳳山寺」,由地主<盧西池>獻地,<甘武略> 出任總理,
總理興建廟宇事宜,地方信士踴躍捐資,此次建廟募得1529元,道光二年9月動工,歷經2年餘,道光四年
182410月完工。「鳳山寺主祀廣澤尊王,配祀夫人媽,與「龍山寺」並稱….



鳳山寺」廟名之由來, 源朔自於祖廟之名。

其本廟出自泉州府南安縣鳳山寺,南安移民恭請香火至鹿港奉祀,建廟後乃以鳳山寺為名。


鳳山寺建於清道光二年(1822),並於道光十年擴建。

原是長形的廟宇,後來由於街道拓寬之故,把中庭拆掉,三川殿向後移,而形成今日的模樣。

中庭有選拔進士廖春波,及先賢陳懷澄所撰就之碑記,具文獻價值。
左廂房則為北管票房「玉如意」之館址,並祀有萬春宮蘇府王爺。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彰化地區地震,造成廟宇的受損,清咸豐六年(1856)至咸豐九年
1859)進行重修,目前廟宇保存咸豐年間重修時的廟貌。

此次的重修,鹿港閤港鄉紳參與重修,並於咸豐六年(1856)敬獻「威武英烈」匾。
由於鳳山寺前方即是鹿港理番同知衙門所在,咸豐六年重修時蒙北路理番兼鹿港海防同知
及安平協水師右營游擊敬獻「忠孝義」匾。

大正十五年(1926)鳳山寺因年久失修,廟宇坍塌受損,地方士紳廖天顯、陳揀等人倡議重修,
同年完成廟宇的修復,並由鹿港街長陳懷澄撰寫「重修鳳山寺碑記」木碑,置於三川殿右牆。


昭和二年(1927)街長陳懷澄拆萬春宮及廈郊會館,改建公會堂,蘇府王爺神像移至鳳山寺供奉。
民國71年鳳山寺曾局部修護,再將蘇府王爺神像移至左廂。


民國79年拓寬德興街時,為保存三川殿的建築及牆面的交趾陶,拆除中埕,而將三川殿移至
後方與正殿相鄰,形成目前正殿與三川殿相鄰的廟貌。


鳳山寺的三川門兩旁的龍虎堵,為不可多得的交趾陶作品,雖因年代已久遠有些許剝落,
卻更顯得其古意盎然。

三川殿左右精緻的「博古圖」及「龍、虎堵」交趾陶作品,落款為丙辰年,係咸豐年間古物。

鳳山寺的交趾陶係泉州「晉江一經堂 蔡騰迎」的作品,是目前台灣交趾陶保存年代最早的作品。



鳳山寺保存二塊古碑,分別是清道光10年(1830)「鹿港新建鳳山寺碑記」,此碑由選拔進士
<廖春波> 所撰,增生<董步雲> 敬書的墨跡。

另一碑記為大正15年(1926)鹿港街長陳懷澄撰書「重修鳳山寺碑記」,為寺中重要文獻史料。

位於曲巷中的<興安宮>, 則相傳是鹿港第一座古廟….

鹿港興安宮相傳建於康熙二十三 (1684),當時鹿港尚未開港, 其名取自「興化安寧」之意,
主祀媽祖,(又稱興化媽祖),由蒲田縣分靈, 其鎮殿之寶是三百年前由湄洲媽祖廟恭迎來台的
金身軟身的媽祖聖像。

興安宮為鹿港的人群廟之一,
人群廟」係指原鄉移民到台灣時,所共同興建的廟宇,此人群廟同時兼具「同鄉會館」的功能。
與安宮是興化人的祭祀廟宇,因此香火並不興盛,廟貌一直保存原有的格局。


彩繪匠師 <陳穎派> 的門神彩繪作品….


道光二十八年(1848118日彰化發生地震,致使興安宮受到震損。
咸豐二年(1852)由興化藉人士倡議重修,此次的重修奠定今日所見之格局。



廟宇為單開間二進一院的建築格局,分前埕、三川殿、拜亭及正殿。
廟內木柱採以附壁柱的工法,門楣上方之木構建築,為舊廟宇的雕刻及棟架。



前殿的牆面有一塊光緒十三年(1887)「奉憲示禁」碑,此碑文由當時賞戴花翎郎補清軍府代理
中路撫民理番鹿港海防總捕分府<龍景淳> 所設立,

廟宇的古地圖,顯示其悠遠的創革….

咸豐二年(1852)廟宇重修時,由士紳敬獻「奠安山海」匾。

興安宮先後曾於光緒12年(1886)、光緒21年(1895)局部重修。

光緒13年(1887)興安宮曾局部重修,並由信士柯清泉、柯春榮敬獻「慈航普渡」匾。

民國74年經指定為第三級古蹟,民國82年由政府提撥經費修復,

廟貌與格局仍保存古風…..

 廟埕左前的舊屋…..

 

0

4 留言

  1. 匿名訪客 2013 年 7 月 17 日 於 下午 7:33

    關於興安宮門神是家父陳穎派的作品,請版主更正,謝謝! 陳敦仁

  2. 匿名訪客 2013 年 7 月 17 日 於 下午 7:33

    關於興安宮門神是家父陳穎派的作品,請版主更正,謝謝! 陳敦仁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