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鄭用錫所纂輯之《淡水廳志稿》卷一所描述,道光年間(18211850)淡水廳城南大甲堡
共有三十街庄社,其中位於外埔境內的有大甲東西社、鐵砧山莊、六分莊、馬鳴埔莊、磁窯莊。由文獻
所見,除大甲東西社之記載外,另列鐵砧山、六分、馬鳴埔、磁窯等四莊,似乎是當地最早的聚落。




同治十年(1871),淡水廳竹塹堡又分為竹北一、二堡、中港堡則改為竹南一堡、後壟堡改稱竹南
二堡、苑裡堡改為竹南三堡、大甲堡改稱竹南四堡,各堡所轄區域仍舊。

其後漢人拓墾日有進展,街庄增加甚為迅速,據陳培桂編纂之《淡水廳志》記載:
淡水廳大甲堡六十三莊之中,已有大甲土城、東莊、六分莊、磁窯莊、馬鳴埔莊、鐵砧山腳莊
、新厝仔莊、內水尾莊、大甲東番社等八莊一社行政區畫的記載。

可見<內水尾莊> 應於同治年間已然成莊…..

內水尾莊以<李宅– 隴西堂>為中心,次第發展

水美路持續通往大甲<外水尾> 一帶(大甲車站附近)
二崁路則通往水美國小及三坎村一帶

三叉路附近原有聚落多數已改建, 僅存巷弄中傳統三合院若干,唯建築樣式一般無甚特色

有小路繞行李宅周邊, 斜坡崁下有三合院一棟,額名同為<隴西衍派>

現況維護還算不錯,華麗則略遜一籌

續前行,另一棟<隴西堂> 三合院,

屋瓦已略作整修,古樸之感略失….

由三叉路旁的山腳巷進入探尋

沿田間小路前行,過小橋,巷道曲折來到山腳一帶
其中有一三合院,儘管已殘敗頹壞,仍可看出其原貌之華麗….

<山腳> 意指山坡之下的平地。本地因位於水美山(水尾山)崗丘的下端,故名。
相傳為清康熙四十年代(1701)粵人所開拓的地方…..

古厝門額同樣為<隴西衍派>, 門廳前同樣留有泥塑門聯,建築風格樣式幾乎與水美李宅相近,
斷應與<水美李宅> 有特殊的關聯, 或由同一匠師所設計施工

可惜已嚴重毀壞,並已無人住居,農具散落埕內,土角牆已風化崩析


有時繞行於田野小路上,常會有驚豔般的發現

這位於山腳下的 <山腳李宅–隴西堂>

正是場不期然的相遇…..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