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蔣毓英《臺灣府志》云:< 慈濟宮四所…..一在鎮北坊>康熙三十五年(1696)高拱乾《臺灣府志》亦言:< 慈濟宮,一在附郭縣鎮北坊….>康熙五十九年(1720)陳文達所纂之《臺灣縣志》則有更詳實記錄:<大道公宮,一在觀音亭邊,偽時建> 可知<興濟宮>至遲在明永曆年間(1647~1683)已與大觀音亭一 […]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蔣毓英《臺灣府志》云:< 慈濟宮四所…..一在鎮北坊>康熙三十五年(1696)高拱乾《臺灣府志》亦言:< 慈濟宮,一在附郭縣鎮北坊….>康熙五十九年(1720)陳文達所纂之《臺灣縣志》則有更詳實記錄:<大道公宮,一在觀音亭邊,偽時建> 可知<興濟宮>至遲在明永曆年間(1647~1683)已與大觀音亭一 […]
<陽明山>舊稱<草山>,光復後為紀念王陽明先生而改名,公園分為<前山公園>與<後山公園>。前山公園較小,倚陽明湖,多小橋流水、亭閣假山,呈現一派古樸自然的景象。後山公園佔地極為廣闊,如若隱若現的小隱潭、彩霧裡的噴水池、大花鐘、展望台、光復樓等皆是著名據點。 陽明山的花季已參與過幾次…翻開陳年照片,當年抱在胸前在落英下笑得無邪的甥姪,現已面 […]
<淡水神社>於昭和十年(1936)興建,昭和十四年(1939)完工,奉祀明治天皇。位於淡水鎮中正路一段6巷31號,滬尾砲台旁邊,此地曾為中法戰爭滬尾之役的古戰場。昔日神社前有成排的松樹,為淡水八景之一的<松濤落日>,淡水各機關學校也會定時前來參拜。 淡水神社之創立許可日期為大正十二年(1923)八月二十一日,創立時神社內祭神為天照皇大神、大國魂命以及大物主命,當時前來參拜的 […]
<台北故事館>,舊名<圓山別莊>,位於台北圓山東側緩坡的基隆河南岸,北眺台北劍潭。是一棟融合英國都鐸式屋架和十九世紀末新古典主義的洋樓。該建築一樓為磚造,二樓則為原木結構。因為有尖塔,銅瓦,塔樓,新鮮的色彩描繪,極像童話故事中的建築,因此有<童話奶油屋> 之稱。 日治時期的1914年,臺北大稻埕茶商<陳朝駿>先生,在臺北圓山基隆河畔,起造完成這棟英國 […]
金山古厝<芑豐居>是漳州平和人<李布>到此地開闢,於清嘉慶年間在此地所建,古宅前有池塘、後有果園,人稱<下瓦厝>;因厝前方有清水溪、後方有西勢溪流經,水質終年清澈且不乾涸,又稱<清水莊>。光復後的金山鄉長<李龍洲>亦為其族裔…… 沿著淡金公路,在金山北側剛出市街不遠處,,有一小溪,溪上有<清水橋>, […]
位於仁愛路及中山南路口的<臺大醫學院 舊館> 建於明治四十年(1907),內部有大禮堂一座,平面山牆及翼塔在戰後曾遭修改,而平面配置是不規則的合院,有廊橋前後相接連。建築採用的是文藝復興樣式,屋頂則是馬薩爾式,在日據初期的建築中顯得相當的特殊。 1895年6月,台灣總督府在舉行<始政式>後第4天,就在台北大稻埕創辦<大日本台灣病院>,從日本派來醫生10名、藥師9 […]
位於台北縣淡水鎮北新莊水源里北新路三段的<無極天元宮> 是臺灣少數有大片吉野櫻花可賞的景點除了中部的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外, 這裡是唯一的,也是北臺灣僅有的一個欣賞吉野櫻花的景點….每到櫻花盛開的二三月,總是遊人如織,不論假日與否, 總是造成臨近道路大雍塞 淡水天元宮後山的<無極元真天壇>,圓形建築,直徑有108公尺,樓高200尺共5層,古色古香的建築,配上櫻花盛開 […]
<房裡>原本是道卡斯族<蓬山八社> <房裡社>之所在地,咸豐三年,泉州人在房裡庄之北建立街衢,全盛時期,鹽館年產二千石,染布業也非常發達,房裡居民為方便進行商業活動,在主要街道上地舖石板,房屋前遍搭設遮雨蓬,一時蔚為不見天街,熱鬧非凡。 咸豐五年,紳民<陳植東>與<蔡錫疇>倡首捐款築城。<房裡城>周圍約三里,城牆為土石結構,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