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康熙六十一年巡視台灣御史黃淑璥所著之《番俗雜記》中有云:「由雞籠山後,山朝社、蛤仔難、直加宣、卑南上,民人耕種樵採所不及,往來者鮮矣。」 乾隆年間出版之《台灣府志》中亦云:「山朝山南,為蛤仔難三十六社,生蕃所居,人跡罕到。」 文中的山朝山應係指三貂嶺,位於山朝山山腳下的番社, 就被稱為是山朝社。亦 即三貂社……..不過,三貂社並不是一個人數達三百以上的單一聚落,而是以聚落群狀態,分布在雙溪下游到 […]
清康熙六十一年巡視台灣御史黃淑璥所著之《番俗雜記》中有云:「由雞籠山後,山朝社、蛤仔難、直加宣、卑南上,民人耕種樵採所不及,往來者鮮矣。」 乾隆年間出版之《台灣府志》中亦云:「山朝山南,為蛤仔難三十六社,生蕃所居,人跡罕到。」 文中的山朝山應係指三貂嶺,位於山朝山山腳下的番社, 就被稱為是山朝社。亦 即三貂社……..不過,三貂社並不是一個人數達三百以上的單一聚落,而是以聚落群狀態,分布在雙溪下游到 […]
「一花一世界」出自佛學經典的《華嚴經》,佛曰: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 意思是:從一朵花裡就可以看出整個世界,用一片葉子就能代表整棵菩提。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華嚴經》說:「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所有的佛經,乃至所有的宗教,看人生都是 […]
「一花一世界」出自佛學經典的《華嚴經》,佛曰: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 意思是:從一朵花裡就可以看出整個世界,用一片葉子就能代表整棵菩提。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華嚴經》說:「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所有的佛經,乃至所有的宗教,看人生都是 […]
「一花一世界」出自佛學經典的《華嚴經》,佛曰: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 意思是:從一朵花裡就可以看出整個世界,用一片葉子就能代表整棵菩提。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華嚴經》說:「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所有的佛經,乃至所有的宗教,看人生都是 […]
「一花一世界」出自佛學經典的《華嚴經》,佛曰: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 意思是:從一朵花裡就可以看出整個世界,用一片葉子就能代表整棵菩提。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華嚴經》說:「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所有的佛經,乃至所有的宗教,看人生都是 […]
「一花一世界」出自佛學經典的《華嚴經》,佛曰: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 意思是:從一朵花裡就可以看出整個世界,用一片葉子就能代表整棵菩提。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華嚴經》說:「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所有的佛經,乃至所有的宗教,看人生都是 […]
日治時期,日本當局計劃將基隆建設成為台灣與日本 本土的聯絡門戶,故基隆港正式開始進行現代化港口的建設, 也就是從1899年到1944年間共五期的基隆港築港工程; 第一期在1899年開工,1903年7月竣工, 第五期則因太平洋戰爭爆發而未全部完工。 這五期的築港工程,清除了原本密佈內港區內的礁石 (原本港內的鱟公嶼、鱟母嶼即在第二期工程被剷除), 並在外港陸續整建了大型造船廠及軍港、漁港區等設施, […]
「太平青鳥」,前身是太平國小校舍,由於學生人數過少而 在2017年廢校,後經市府局處同仁的付出及建築師大膽打開校舍 的視野,搖身一變而成的「太平青鳥」, 也成為「海景第一排」美景的書店。 這裡可以說是基隆最美的地標, 也可以說是基隆人最嚮往的新去處, 來到這裡,你可以發現不但有豐富的藏書、 歷史的記憶,更有驚人的美景…… 曾子寮山又稱飛鳳山、佛山、太平山或牛稠港山, 位於基 […]
基隆海港大樓興建於日治時期,原名「基隆港合同廳舍」。 由台灣總督府交通局技師的鈴置良一所設計,興建目的是要將當時 散置於基隆港各處的11個港務機構集中起來以便利港務運作。 於1947年改稱「海港大樓」, 目前仍有許多基隆港相關港務機構在此辦公。 基隆港合同廳舍動工於日治時代昭和五年(1930)10月11日, 於昭和九年(1934)7月15日完工,所在地當時是明治町1丁目9、10番地, 其工程經費則 […]
基隆火車站是台灣縱貫鐵路的起點, 明治41年(1908) 第三代基隆火車站啟用, 也是最具有歷史意義的站體。 英國式的站體附有時鐘的鐘塔與急斜的馬薩式(Mansard Style)屋頂, 磚造建築,與同時期興建的新竹站(德國式)附有時鐘的鐘塔、臺中站 (英國式)沒有時鐘的鐘塔同為文藝復興式建築。 因日本人在基隆進行市區改正計劃, 將基隆火車站遷至之前的現址。 1967年1月23日第四代基隆車站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