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於南投縣境北部的埔里,是臺灣的地理中心鎮, 以甘泉、美酒、鮮花、佳人聞名,四面環山,是個典型的 盆地小鎮,素有「山城」的美稱。 埔里全鎮面積162.227平方公里,海拔在380-700公尺之間, 氣候上,屬於亞熱帶溫潤氣候,冬不嚴寒、夏不酷熱。 盆地東北的關刀山,標高1,924公尺,是周邊最高山, 另外三面則為集集大山系的山頭與小丘,如西塔山、白葉山、 觀音山、三角嶺等。 境內兩大河川—眉溪和南 […]
位於南投縣境北部的埔里,是臺灣的地理中心鎮, 以甘泉、美酒、鮮花、佳人聞名,四面環山,是個典型的 盆地小鎮,素有「山城」的美稱。 埔里全鎮面積162.227平方公里,海拔在380-700公尺之間, 氣候上,屬於亞熱帶溫潤氣候,冬不嚴寒、夏不酷熱。 盆地東北的關刀山,標高1,924公尺,是周邊最高山, 另外三面則為集集大山系的山頭與小丘,如西塔山、白葉山、 觀音山、三角嶺等。 境內兩大河川—眉溪和南 […]
卓社林道位於南投縣仁愛鄉,屬濁水溪及烏溪流域集水區, 途經埔里事業 區及濁水溪事業區範圍,與武界林道同為過去 埔里地區附近重要林業作業道路, 目前起點位於投71縣道卓社隧道附近舊武界林道路線上, 路線蜿蜒於濁水溪上游栗栖溪右岸,林道沿線山壁由板岩、頁岩所構成, 地質情況相當破碎,林道總長度約為18公里,全線皆可通行車輛。 該林道可攀登水頭山、大尖山及水社大山東稜線等區域, 於林道里程5K前路旁有一 […]
守城社區,從臺中沿水沙漣公路前行約莫50公里的距離, 位於埔里東北角,清代名為「守城份」,以守護大埔城, 即今日的埔里而得名。 社區夾處沿山與盆地之間的交界帶,舊稱守城份, 隸屬牛眠里,在牛眠山聚落東南方約一公里處, 地當埔里盆地之東北緣,頂、下猴洞山之西南麓, 位於眉溪之北,低位盆地之上段。 社區居民以葛哈巫族平埔人為主, 該族於道光年間由台中縣新社鄉及撲仔籬社的山頂社等地, 南下大甲溪谷,翻越 […]
埔里盆地在平埔族群未移入之前,主要住民為埔番與眉番, 兩者以眉溪為界,埔裏社位於溪南枇杷城附近,眉裏社位於溪北 牛眠山與史港坑中間之地。 自道光三年開始,陸續遷移埔里的平埔族群竟達三十餘社, 包括Taokas、Pazeh、Papora、Babuza、Honaya五大族群, 反成為埔里盆地的主要人口, 其勢力已凌駕原居之埔番眉番。 入墾埔里的平埔族五大族群,以「打里摺」(番親)的觀念結合, 合力進行 […]
埔里曾是眉社、埔社等原住民部落及平埔族的匯聚之地, 加上位居山區,開發較晚,保留了豐富的族群歷史。 清代嘉慶年間,漢人郭百年等人藉官方核准名義,強行擁眾 進入埔里盆地拓墾,並對反抗的原住民埔裡社恣意屠殺。 雖然郭百年拓墾集團最後遭官方驅逐出埔里盆地, 但埔社卻因橫遭殺害而人丁稀少,乃招徠原居於臺灣 西部平原的平埔各族,進入埔里盆地拓墾定居、同居共守, 並以「草地主」自居,向這些移墾者收取「亢五租」 […]
埔里曾是眉社、埔社等原住民部落及平埔族的匯聚之地, 加上位居山區,開發較晚,保留了豐富的族群歷史。 回顧埔里盆地的開發過程,令人感受到山城充滿歷史、 人文氣息的一面。 1825年,分散居住在台灣中部的巴布薩、洪雅、拍瀑拉、 道卡斯、巴宰海平埔族人在他們的原居地因遭受漢人於經濟上 的掠奪,導致其耕地大量流失,生活日漸窘迫,而不得另尋發展; 當時,埔里正好提供其絕佳機會, 於是,在互相招引之下, 埔里 […]
漢人大量進入埔里的最早紀錄是在1815年; 當時,一千多名墾戶在郭百年等人率領下強行進入埔里。 由於這次的移民行動沒有經過官府准許, 再加上隨意殺害埔社及眉社原住民, 終於引來當局關注; 隔年,漢人被澈底驅逐,郭百年等墾首被依法懲治。 埔社與眉社的原住民因此遭受重大損失,對漢人因而產生 不好的觀感;但也正因經過這些衝擊,他們才更加了解漢人 的社會文化,激起其放棄狩獵並從事農耕的想法。 1825年, […]
埔里曾是眉社、埔社等原住民部落及平埔族的匯聚之地, 加上位居山區,開發較晚,保留了豐富的族群歷史。 回顧埔里盆地的開發過程, 令人感受到山城充滿歷史、人文氣息的一面。 位於埔里鎮西南面區域(距離市區約2.5公里) 海拔約465公尺 , 右側臨南烘溪、左側被鹿篙山、白葉山圍繞形成獨特之封閉區域 , 又統稱為珠子山地區。 因人口增加的關係分成了溪南、珠格兩個里 。 珠仔山以地區形貌狀似珠子為名R […]
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籍口牡丹社土著殺害琉球船員,舉兵犯台。 這種外交情勢迫使清廷厲行「開山撫番」的措施。從前不准人民渡台及 私入番境各條禁例,全部開放。 並將駐鹿港之「北路理番同知」改為「中路撫民理番同知」 移駐埔里社,正式成立埔里社廳」,其管轄的區域西至今雙冬火焰山, 南至濁水溪上游今集集一帶,北港溪上游,東接內山。 並派吳光亮督軍三營開山撫番, 並設撫墾委員,籌措撫墾事宜。 光緒四年 […]
嘉慶二十年(1815)發生「郭百年事件」,漢人強行以武力 侵入掠奪土地,並屠殺蛤美蘭社原住民,後雖經官府派兵驅離 懲處,唯經此事件之後,原居住於此地的埔裏社人丁遽減、 族勢衰頹,不得已只好透過水社邀請西部平原地區的平埔族群 前來拓墾以同居共守。 當時西部平埔族群亦因大批漢人移民來台佔墾, 生存競爭趨於劣勢,以致謀生困難。 因此計有巴布薩、阿里肯/羅亞、道卡斯、拍瀑拉、巴宰/噶哈巫等 平埔族群受邀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