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原 角潭 邱廷美祭祀公業
1732年清雍正年間,潮州府客家人岸裡社通事張達京與岸裡社平埔族 土官潘墩仔獲得允許開墾此地,其後自中國大陸引進男丁,闢建貓霧捒圳 (後稱葫蘆墩圳),灌溉範圍廣大。 乾隆初年(1736),閩人廖舟率眾入墾,隨後改稱為「葫蘆墩」, 屬貓霧梀之梀東上堡。 道光四年(1824),闢建八寶圳, 使得豐原與鄰近地區(今神岡區、大雅區、 潭子區)等地阡陌縱橫,良田處處,讓市街日益繁榮, 甚至逐漸超過平埔族 […]
1732年清雍正年間,潮州府客家人岸裡社通事張達京與岸裡社平埔族 土官潘墩仔獲得允許開墾此地,其後自中國大陸引進男丁,闢建貓霧捒圳 (後稱葫蘆墩圳),灌溉範圍廣大。 乾隆初年(1736),閩人廖舟率眾入墾,隨後改稱為「葫蘆墩」, 屬貓霧梀之梀東上堡。 道光四年(1824),闢建八寶圳, 使得豐原與鄰近地區(今神岡區、大雅區、 潭子區)等地阡陌縱橫,良田處處,讓市街日益繁榮, 甚至逐漸超過平埔族 […]
祖籍福建、同安來台祖許飯於光緒年間來台, 先在后里貓仔坑一帶開 墾,其子許其琛每天從后里挑柴到 大安海口賣,回程再挑鹽回來賣,省吃儉用 賺了一些錢, 然後搬到鐵砧山腳買土地開墾。 許其琛有五子(天催、天富、天奎、天象、天德), 大房天催較為精明幹練,曾是首任外埔庄長。 兄弟共開墾500多 甲漸漸富有起來,許家的田產遍佈大甲、社尾、 苑裡山腳、彰化和美。 相傳其祖先在開墾整地時, 挖到一個裝滿龍銀的 […]
秀水鄉福安村(棋官內)有一座「梅鏡堂」祖堂, 是在地梁氏宗族為紀念梅鏡始祖「克家公」暨歷代祖先之廳堂。 梁氏「梅鏡堂」祖堂,係座落於目前福安村民意街, 這是一個長滿「埔姜花」的大土崙帶,舊名埔姜崙; 後因住民均由大陸福建省南安縣遷居而來,取名為 福地安居的村莊叫做福安村。 「梅鏡堂」祖堂,是梁氏祖堂座北朝南,以此方圓為中心, 前面部落為「前庄」,後面部落為「後厝」,而圳水由東向西流, […]
排路里得名自該里最大聚落排仔路。排仔路據說初期由鄧、 謝、呂、邱建庄,咸豐年間郭氏自民雄新庄遷入,其後劉氏自埤腳遷入, 如今鄧謝、呂諸姓僅餘數戶。 排子路,原寫為排仔路,是大林鎮的一個傳統地域,位於該鎮西北端。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西結里、排路里不含東北部凸出部分及南部 東側凸出部分、明華里北部中央凸出部分的北大半段、明和里國道1號交流道 附近地區(下三股支線以南及明華里部分)。 […]
五分山處於台灣東北角,迎向東北季風, 故山之高處景觀以芒草耐寒植被為主, 與大屯山相似,都以菅芒浪白之秋景著稱。 五分山的傳統登山路線,登山口位於106縣道73公里處的 李家祖祠(光孝祠), 穿過宗祠的山麓門,爬上石階,抵達光孝祠, 祠堂旁的小徑即是五分山登山口。 不過這條路線的路況不佳, 接近峰頂時又得鑽於芒草箭竹中, 若不是熱愛登山者,不可輕易嚐試。 瑞芳李家是北臺灣的望族之一,由今新北市瑞芳 […]
二崙鄉湳仔社區,是早期糖鐵載運甘蔗及旅客的轉運站, 東至莿桐饒平,西可通崙背、麥寮,北達西螺及彰化的溪州, 在糖業興盛時期曾風光一時, 隨著糖業的沒落、公路交通的發達,鐵道已失去當年運輸的功能, 成了村民堆積廢棄物的場地。 民國102年透過社區營造,村民以「鐵道風情」 塑造當年糖業的榮景及農村的生活, 該社區因此一炮而紅,更是網路超夯的觀光景點, 每到假日吸引不少遊客到此一遊。 張廖姓渡臺開墾 […]
磺溪書院(俗稱文昌祠)的前身稱為「西雝社」亦稱為「文昌會」, 是當代文人士子的結集之所。 西雝社創建於清嘉慶四年(1799), 後來在光緒十三年(1887年)再擴建成為「磺溪書院」。 西雝社是清朝居住在今臺中市烏日區的舉人楊占鰲(清道光十九年舉人)、 下寮尾座(今磺溪里)仕紳趙順芳所創建,原本是一些文人士子以文會友的集會場所, 同時也有許多士紳募集善款當作學租招收孤寒學子,所以也有義塾的用途。 […]
磺溪書院是大肚區至今留存最古老的建築,已為市定古蹟保存。 俗稱文昌廟的磺溪書院,乃是昔日大肚地區(大肚、烏日、龍井) 的文教中心, 興建於清光緒年間,至今已有120多年歷史, 無論建材、造型、施工技術上均十分精巧, 尤其以磚工雕琢之精美聞名, 堪稱是清領末期文教建築的傑出作品。 磺溪書院的前身稱為「西雝社」亦稱為「文昌會」, 是當代文人士子的結集之所。 西雝社創建於清嘉慶四年(1799), 後來在 […]
乾、嘉年間,鄭萃徘自福建來台,選擇當時的林內,現在的林南村開墾, 因平亂有功,清廷欽賜藍領拔貢進士大夫。 而鄭氏公廳即為鄭家祠堂,建立於嘉慶年間,每年農曆過年期間、清明節、 重陽節在全台灣的鄭氏家族都會在這三個時節回來祭拜,尤以清明、農曆過年 其間最多,非常熱鬧。 目前主廳保存良好,仍保有原始樣貌, 而兩邊建築幾經整修,呈現融合古今建築風格的樣貌。 鄭氏公廳對面有一個大水池,據說水池是為了公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