礁溪庄役場 原西山旅館
礁溪台語唸成『早坑』,意指乾旱缺水的溪床地, 18世紀時礁溪鄉地區在漢人尚未進入開墾前,是噶瑪蘭人(KAVALAN)的聚落, 到了1773年福建漳州林元昱兄弟率進入淇武蘭港邊高地進行開墾,並與平埔族為鄰, 1796年吳沙率眾從頭城南下開墾,在1798年後陸續完成礁溪湯圍(德陽村)、白石圍(白雲、玉石村)、 三圍(三民村)、四圍(吳沙村)的開發與開墾………. […]
礁溪台語唸成『早坑』,意指乾旱缺水的溪床地, 18世紀時礁溪鄉地區在漢人尚未進入開墾前,是噶瑪蘭人(KAVALAN)的聚落, 到了1773年福建漳州林元昱兄弟率進入淇武蘭港邊高地進行開墾,並與平埔族為鄰, 1796年吳沙率眾從頭城南下開墾,在1798年後陸續完成礁溪湯圍(德陽村)、白石圍(白雲、玉石村)、 三圍(三民村)、四圍(吳沙村)的開發與開墾………. […]
頭城國小走過近二甲子,歷經一個多世紀的歲月,回顧過往歷史,明治三十一年(1898) 於頭城國中舊址設立 頭圍公學校,為頭城國小的前身;光復後校名改為臺北縣立頭城鎮頭城國民學校,民國五十七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 正式定名為宜蘭縣頭城國民小學。 其沿革為: 明治三十一年五月創立宜蘭日語傳習所頭圍分教場。 同年十月一日獨立為「頭圍公學校」。 民國卅七年十一月武營里新校舍竣工。校址遷移該處。 民國四十七年十 […]
靈泉禪寺俗稱基隆靈泉寺,位於台灣基隆市月眉山中,由善智、妙密禪師創立於明治三十一年(1898), 傳承自福建湧泉禪寺一脈而來。與新北市五股區凌雲禪寺、苗栗縣大湖鄉法雲寺、高雄市阿蓮區超峰寺合稱 日治時代台灣佛教四大道場、四大名山,為台灣佛教九大門派之一、為台灣佛教曹洞宗重要叢林, 亦是台灣北部重要的佛教發祥地。 靈泉禪寺位在基隆月眉山山區,是國內知名佛教廟宇,有「北台首剎」之名, 該寺創建於189 […]
位於基隆中正路的市定古蹟要塞司令官邸,原本是基隆流水巴士社宅, 由社長流水偉助在1931年創建。 (舊貌) 二次戰後,因少將的司令官邸遭砲擊損毀,將要塞司令部官邸遷到流水社宅, 後來為李姓商人取得,因位於中正路, 又稱為中正路李宅。 要塞司令官邸多年前屋頂就有局部破損,最近塌得厲害,後方靠近山的地方,幾乎都塌了, 只剩下靠近中正路一半的門面,局部屋頂還在,讓人看了很難過。 距要塞司令部對面約五 […]
位於基隆市中正路261號舊稱「松浦宅」的基隆關稅務司官舍,因年久失修已大半傾圮, 基隆市文化局已於不久前完成改造,並在官舍旁興建一座觀景台及解說牌。 由於古蹟部分位於中濱段土地屬基隆港 務局管轄,文化局為方便推動改造,請基隆港 務局分割並撥用。 另外,「松浦宅」因臨港面風景極佳,可以欣賞基隆港 落日,現在卻被基隆港 內保稅倉庫擋住, 建議基隆港 務局拆除鄰稅務司官舍的保稅倉庫2、3樓部分, 讓「松 […]
新莊區樂生療養院附近,迴龍站位處新北市新莊區雙鳳里境,舊名「頂坡角」。 昭和四年(1929),頂坡角和塔寮坑一帶為興築南北縱貫公路而鑿開觀音山至鶯歌的山脈, 因名「斬龍」,其後改名「迴龍」。 樂生療養院舊院區創建於昭和五年(1930),最初命名為「臺灣總督府癩病療養樂生院」, 是日治時期強制收容癩病(俗稱痲瘋病、韓森氏,現稱漢生病)病患之場所,也為臺灣第一所 公立漢生病防治與強制隔離機構。 百年前 […]
後邨圳起源於清代之永安陂和萬安陂。於日治期間1909年,將此二陂和草陂合併為後邨圳, 並加整修,於大正元年(1911)整修完成,範圍涵蓋海山、擺接、興直和八里坌四堡,灌溉面積 達3400~甲,取代瑠公圳為台北廳第一大圳。 「後邨圳改修碑」係大正元年(1917)當時的台北廳長所建立。 後邨圳為日治時期日本人將永安圳(張厝圳)、萬安圳(劉厝圳)及草埤等三溝埤合併而成, 最早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十年(174 […]
中和自強國小的後方,有一座不起眼的小山丘,從來不曾特別注意, 後來才知道其名為圓山 (員山路的由來 ?), 查閱相關資料後才發現,這座小山還保留有一些日治時期的遺跡…….. 中和圓山主要入口為山腳下東北邊的自強公園,而中和區莒光路的入口位置,則位在中和消防隊 莒光分隊的旁邊,入口的斜對面為自強國中校門口,也就是在消防隊, 以及中和自強國小的中間 小公園進去。 順著環山步道上 […]
十五份庄(興福庄)較萬盛庄開墾時間稍晚,十五份庄也於乾隆中葉開墾。 根據《台北縣志》十五份庄的開墾事蹟如下: 乾隆中葉,安溪積德鄉人蘇興存、高貽椒、林家修、 楊元林,及歸善鄉人翁士軒、金田鄉人王賢宗、顏衷,山頭鄉人許標重、許標勝、陳渥千、陳乾智, 珊屏鄉人劉世棠等十五股所闢而得名。 在漢人未到此地開墾前,十五分庄是一片原始林地(公館一帶當時地名稱為林口庄,乃因地處 森林的入口而名),凱達格蘭族秀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