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城 慶元宮 建築工藝之美
頭城慶元宮,俗稱「頭城媽祖宮」。位於頭城車站附近,沙成路與和平街交叉口,是頭城老街的中心點。 它是宜蘭縣最古老的媽祖廟,所以稱「開蘭第一媽祖」。 因建築年代已久,為清治時代之建物,廟內石柱匾額,亦多為清代所留存,所以於2014年6月30日經宜蘭縣政府公告編定為縣定古蹟。 頭城慶元宮興建於清乾隆年間,經數年的建設,於嘉慶元年(1796)完工,因而命名為「慶元」宮。 廟中是典型的漳州建築風格,古色古香 […]
頭城慶元宮,俗稱「頭城媽祖宮」。位於頭城車站附近,沙成路與和平街交叉口,是頭城老街的中心點。 它是宜蘭縣最古老的媽祖廟,所以稱「開蘭第一媽祖」。 因建築年代已久,為清治時代之建物,廟內石柱匾額,亦多為清代所留存,所以於2014年6月30日經宜蘭縣政府公告編定為縣定古蹟。 頭城慶元宮興建於清乾隆年間,經數年的建設,於嘉慶元年(1796)完工,因而命名為「慶元」宮。 廟中是典型的漳州建築風格,古色古香 […]
隆嶺古道位於東北角福隆舊草嶺隧道旁,是淡蘭古道其中最早開發的一段,昔日越嶺山徑樹林茂密,終年雲霧籠罩,故名「隆嶺古道」。 從舊草嶺隧道北口前的小公園出發,經七星堆、心齋橋,至第一登山口,步入山徑,再與第二登山口交會。古道路跡明顯,伴著涓涓小溪前行,不久即抵達越嶺高點「石城仔嶺水頭土地公」,海拔280公尺,開闊處可望見太平洋,有「隆嶺夕煙」美稱,為蘭陽八景之一。 此處為早期移民入蘭的孔道,是許多路線 […]
艋舺,今名萬華,為臺北市發源地,其最古老市街在紗帽廚社址大溪口,即今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陳賴章墾號請墾大佳臘,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而漸成聚落, 當時平埔族人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蕃薯等農產品與漢人交易,時稱蕃薯市;而獨木舟在平埔族語言中之發音為Banka,漢人乃音譯為「艋舺」。 艋舺青山宮,肇建於清咸豐6年(1856)的民間信仰廟宇,主祀青山靈安尊 […]
艋舺清水巖,全名艋舺清水巖祖師廟,俗稱艋舺祖師廟,主祀清水祖師,位於臺北市萬華區。為一座受道教、臺灣民間信仰影響極多的佛教祖師廟。 除主祀宋代高僧清水祖師外,並陪祀天上聖母媽祖、關聖帝君、文昌帝君、地藏菩薩、至聖先師、魁星星君及福德正神等眾神祇。根據日本學者的研究,從艋舺清水巖分香所建的廟,計有新莊山子腳、景美溪子口、淡水清水巖等。 艋舺清水巖是台北市定古蹟,它與艋舺龍山寺和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台 […]
臺北天后宮,原名艋舺新興宮,俗稱西門町天后宮、西門町媽祖廟,位於臺北市萬華區的天后宮,主祀天后媽祖,廟址原為日本佛教真言宗之弘法寺。 該廟前身新興宮肇建於清乾隆十一年(1746),原址為艋舺直興街(今貴陽街與西園路交叉口,青山王館附近),1943年被日本政府徵收,檀越將神暫奉於艋舺龍山寺,1948年進駐西門町。 又該廟遷徙前曾與艋舺龍山寺和艋舺祖師廟並稱「艋舺三大廟門」,遷廟後,地方人士改稱艋舺龍 […]
艋舺,今名萬華,為臺北市發源地,其最古老市街在紗帽廚社的故址大溪口,即今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陳賴章墾號請墾大佳臘,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而漸成聚落,當時平埔族人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蕃薯等農產品與漢人交易,時稱蕃薯市;而獨木舟在平埔族語言中之發音為Banka,漢人乃音譯為「艋舺」。 早年臺灣北部為一蠻煙瘴癘之地,俗諺「三在六亡一回頭」,環境十分險惡 […]
九如鄉舊稱「九塊厝」,位於屏東縣西北方,北臨里港鄉,西鄰高雄市大樹區,東鄰鹽埔鄉,東南連長治鄉,南接屏東市。 位處屏東平原之上,地形平坦,地勢由東北向西南略為傾斜,高屏溪支流武洛溪流貫鄉境,氣候上則屬熱帶季風氣候。 九如鄉舊名「九塊厝」,相傳最早是由張、楊、黃、鄭等九戶人家來此開墾,因而得名。 九如三山國王廟位於九塊厝(現為九如鄉九塊村),又稱九塊厝三山國王廟,是屏東九如三山國王信仰的重地,歷史可 […]
南州鄉位於屏東縣中部,北臨崁頂鄉,東鄰新埤鄉,西鄰東港鎮,南接林邊鄉。地處屏東平原中部,地勢平坦,有溪洲溪流經鄉境,氣候上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溫約25℃,年雨量約2500公釐,居民產業以農業為主,單一鄉鎮蓮霧種植面積全台第一。 南州鄉舊名「溪州」,因鄉內有溪洲溪流過而得名。原為平埔原住民馬卡道族茄藤社舊址。大正九年(1920)臺灣地方改制,將此地劃入「林邊庄」,由高雄州東港郡管轄。戰後初期為高雄縣 […]
關於秀水古地名的演變,翻閱歷史文獻可以知道其來由 :秀水舊稱「透水」,因八堡圳流域流經本地灌溉農田,水圳的水和本地的溪水「相透」,故稱作「透水」。 清領時期乾隆年間將「透」字左邊部首刪除,改稱作「秀水」並沿用至今。 在清雍正之前,係馬芝鄰社原住民所居住之地,雍正年初閩人自泉州府(南安縣,晉江縣),漳州府等地遷入開拓,至乾隆初年,逐漸形成部落,稱馬興,馬鳴山,安東,埔姜崙,曾厝,下崙等六莊,因原係馬 […]
左營在文獻上最早出現於〈雍正5-12年臺灣輿圖〉,在鳳山興隆莊旁,蓮池潭側,標註了番社「左營社」,可能是屬於「打狗仔番」的番社之一。 在清治初期,成為平埔族群與漢族混居的聚落。直到嘉慶年間,成為以漢人為主的左營莊。 本區是高雄市較早開發的區域,鄭氏時期設天興、萬年兩縣,有說法認為萬年縣縣治即在興隆莊。1683年,清軍攻佔臺灣,置鳳山縣治於左營。 鳳邑舊城城隍廟,簡稱舊城城隍廟,俗稱左營城隍廟,廟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