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 白沙屯地區傳統民居
白沙屯原稱白沙墩,是桃園市觀音區的一個傳統地域,位於該區西北部。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白玉里、廣興里不含東南端 及南側凹入部分西側。 觀音區地名的由來,可追溯清朝咸豐十年,竹北二堡石牌嶺庄之農工黃等成, 意外於此地之溪中(觀音溪),拾得一天然石酷似觀音菩薩,將之供奉瞻拜,稱為石觀音, 後在此庄建石觀音寺(後稱甘泉寺)奉祀,本庄亦因之稱為石觀音庄。 大正九年(1920)台灣地方改制,改為 […]
白沙屯原稱白沙墩,是桃園市觀音區的一個傳統地域,位於該區西北部。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白玉里、廣興里不含東南端 及南側凹入部分西側。 觀音區地名的由來,可追溯清朝咸豐十年,竹北二堡石牌嶺庄之農工黃等成, 意外於此地之溪中(觀音溪),拾得一天然石酷似觀音菩薩,將之供奉瞻拜,稱為石觀音, 後在此庄建石觀音寺(後稱甘泉寺)奉祀,本庄亦因之稱為石觀音庄。 大正九年(1920)台灣地方改制,改為 […]
李石樵(1908-1995),生於臺北廳新庄支廳貴仔坑(今泰山區)為台灣第一代西畫家。 獲有「畫家中的畫家」、「九段畫家」、「萬米長跑者」之譽。 1923年進入台北師範學校(即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受教於石川欽一郎, 1927年以《台北橋》入選第一回台展,1931年進入東京美術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 1933年以《林本源庭園》入選帝展。 李石樵早期風格以寫實為主,5 […]
清乾隆43年(1778),林應寅自福建漳州龍溪來台至淡水廳新莊(今臺北新莊), 設帳授徒,從事教職。並於乾隆50年(1785)時返回福建龍溪。 據專家考證,林應寅應是林家最早至臺灣的先祖。 次子林平侯於16歲時(乾隆47年)渡台尋訪父親,並受僱於米商鄭谷之家。 但林平侯極有經商智慧,鄭谷慨然借予資金幫助他創業,當年臺北淡水河航運暢行, 稻米運銷為貿易大宗,林平侯以運米為業,又逢林爽文之變,稻米價格 […]
林本源園邸位於新北市板橋區,為板橋林本源家族興建的房舍, 仿蘇州留園設計,是目前臺灣僅存最完整的園林建築。 該園邸之興建可追溯至1847年,當時為林本源家族北上屯租的租館, 後經林國華、林國芳兩兄弟擴建,成為林本源家族之居所。 民國65年(1976),林本源家族將庭園部分捐給當時的臺北縣政府(即今新北市政府), 花園於民國75年第一次修復後收費開放參觀。 第二次修復期間為86年至90年,90年8月 […]
林本源園邸位於新北市板橋區西門街,又名林家花園。 創建於1847年,原是林本源家族北上屯租的地方,在林國華和林國芳兄弟時擴建後成為 林本源家族居住地, 分為園(林家花園)和邸(林家住所)兩部分,總面積約為6054坪, 1977年林本源家族將庭園部分捐給新北市政府、1982年林家花園開放參觀, 目前園區列入園林類二級古蹟, 江南庭園的風格是台灣古式庭園的代表, 板橋林家花園是民眾來到台北 […]
位於河排地區的羅屋夥房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所有桁樑均採用福州杉興建, 牆壁為編竹夾泥牆(以竹片、黃土、稻草、穀殼做成土牆)更屬少見,雕樑畫棟皆採用大陸唐山 之老師父彩繪,其中以從廣東聘請來臺之邱鎮邦畫師彩繪之『擂金彩繪』最為有名。 話說客家人來到台灣, 走到那裡就與當地的文化、當地的自然環境互相結合。 比方說來到北部,北部最有名的就是台三線。 沿著桃園、新竹、苗栗、台中的台三線,差不多都是客家 […]
苑坑里原名苑裡坑,因位苑裡溪上游之河谷而得名,光復後更名為苑坑里。 依苑裡坑(中溝尾)「鄭姓宗親名鑑」,有一段鄭家古厝的淵源典故。 鄭幼生於乾隆元年(1735年),二十歲來台拓墾定居苑裡坑中溝尾, 期間由鄭巽、鄭遠兩兄弟協助開墾,膝下無子,乾隆51年(1785年)病歿前, 將家產遺贈鄭氏兩兄弟,鄭巽並將其長子鄭仕原過繼鄭幼為接嗣子; 鄭巽、鄭遠兩兄弟即為現今鄭家古厝的源起…… […]
有關道卡斯族一名之來源,始自日本統治時期明治三十七年(1904), 日本學者伊能嘉矩透過語言、人類學的方法,將平埔族分為十族。有邵族、凱達格蘭族、雷朗族、 道卡斯族、噶瑪蘭族、巴則海族、巴布拉族、和安雅族、貓霧剌族、水沙連族、西拉雅族。 在行政沿革方面,道卡斯族在明鄭時期,明永曆二十四年(1670)隸屬天興縣。 鄭經命「 劉國軒經略蓬山八社、後龍五社 」,為漢人統治道卡斯族之始。 道卡斯族主要的社 […]
南山里舊時屬上南片庄,是緊鄰關西鎮都市計畫的農村。 鳳山溪穿越全里,也是北邊的里界,聚落背倚山,前臨南面之鳳山溪,三面環山,形似畚箕。 羅姓同宗,清朝乾隆拓墾時代即居於本區,成為單姓聚落。 上南片羅家三派: 關西之開墾始於乾隆57年,平埔衛阿貴家族、閩籍連際盛及陳長順先後入墾。 羅秀文於乾隆58年向連際盛墾號承墾上南片,是為羅家五欽派下; 此後九如派下,以及維齊派下羅家移民,亦來此承墾,三派下 […]
深坑一帶本是原住民馬來社漁獵之所。清乾隆二十年(1755),泉州安溪人許宗琴 為避旱來此開墾,此後安溪縣民陸續進入深坑,開墾了「萬順寮」、「旺耽」、 「烏月」、「阿柔」等村莊。 至道光年間,深坑已有市街,日治時期曾在此設庄, 人口以黃、高、陳、林、張五姓最多,大多亦來自泉州安溪縣。 深坑黃氏的開台始祖是黃世賢,於乾隆年間率四子渡海來台(來台後再生一子), 由滬尾上岸後至三芝土地公埔墾植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