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樹 姑山 莊家古厝 (天水堂)
莊家古厝座落大樹鄉21號省道旁,姑山村的姑婆寮頂。由於隱藏於山林之中,保存十分完整。古厝雖沒有燕尾翹脊、雕樑畫棟的花俏,也沒有舉人旗座、欽賜匾額的光環,但其厝身古樸、壁飾溫雅、結構簡單,是台灣難得一見尚保存完整的傳統民居。 姑山村山頂平原是大樹鄉最早開發的村落,大多以栽種鳳梨、果樹、養豬為主,莊家係以此勤奮起家。 莊家堂號「天水堂」,子孫已綿延到第六代。 古厝係傳統「七包三」合院格局。 但由前後埕 […]
莊家古厝座落大樹鄉21號省道旁,姑山村的姑婆寮頂。由於隱藏於山林之中,保存十分完整。古厝雖沒有燕尾翹脊、雕樑畫棟的花俏,也沒有舉人旗座、欽賜匾額的光環,但其厝身古樸、壁飾溫雅、結構簡單,是台灣難得一見尚保存完整的傳統民居。 姑山村山頂平原是大樹鄉最早開發的村落,大多以栽種鳳梨、果樹、養豬為主,莊家係以此勤奮起家。 莊家堂號「天水堂」,子孫已綿延到第六代。 古厝係傳統「七包三」合院格局。 但由前後埕 […]
依大樹鄉誌記載,大樹原為大樹叢林遍野荒蕪之地,鄉民大致落居於小坪頂及姑婆寮等處。大正九年(1920) 地方改制,原有小坪頂及姑婆寮二區合併為大樹庄;光復後由於地方繁榮,人口快速增加,改稱為大樹鄉,由原有之十三村,增為到目前的十八村。 當地原為平埔打狗社、搭樓社社域,十七世紀,荷蘭人曾於姑婆寮、竹仔寮駐兵停留過。 漢人開發始於明鄭時代,鄭氏部將吳燕山以優勢武力逐平埔族入山,開發通嶺坑、大樹腳、坪頂、 […]
癸卯年間,陳瑞彩在現今的鄉長里長江街的定國山麓興建大厝,從唐山運來建材,包括紅磚、檜木等,興建此棟輝煌、燦麗的古厝,門楣有「垂遠堂」題字,屋齡約一百年左右。古厝有青玉色瓦燒漏窗、鵝仔頭式馬背以及用石塊舖砌的十多坪天井。 由於基隆河因水運發達而富舟楫之利,遂成為汐止水運交通要道。 因此,基隆河也是漢人賴以運輸貨物或移墾的重要水路之一。漢人在基隆河沿岸的汐止開墾並建立峰仔峙庄後,慢慢的再往外擴充,形 […]
龍安陂黃家古厝,簡稱濂讓居,位於大安區龍門里和平東路二段及建國南路二段交叉口附近,坐落於臺北市立龍門國中校區內,是臺北市民居宅第古蹟保存於校園的唯一個案。為臺北市內少見的傳統農村建築,可反映先民在清朝墾殖台北盆地的風情,見證了市區歷史之變遷。 龍安陂為清代台北盆地東邊近山地區由福建泉州府安溪移民所開墾之地,黃氏先人於清乾隆年間來台(1740),初先墾居淡水蕃薯寮,後再遷居台北盆地,至第四代由數位 […]
石鼎美古厝是台南市目前尚存的古厝之一,創建於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石時榮在乾隆年間由廈門到台灣,一開始於林朝英元美號工作,後來林氏上京就職結束商號,石氏承接原有生意,將店號改為鼎美,有鼎承元美之意,因而此宅也被慣稱為—石鼎美古厝。 古宅由昔日台南府城行郊富戶石時榮創建於清嘉慶十八年(1813),原為七包三多護龍的大厝,現今僅存原創建之一進門廳與二進廳堂,週邊石氏親族房舍均已擴增建 […]
新化「蘇家古厝」位於武安里中正路341巷內,緊鄰新化菜市場,古厝為二進式多護龍合院格局,前後落左右兩側的屋架均使用南部特有傳統的「璧鎖」強化加固桁木與壁體的構件,也因此常吸引研究傳統建築人士的目光。 武安里位處新化區之發展中心地帶,其里名因社區重要信仰中心–武安宮而得名。社區文化氣息濃厚,有武安宮、朱仙宮祠、蘇家古厝、新化老街、武德殿及學仔巷等; 而武安社區也算是個人才薈萃的地方,曾出 […]
鹿草鄉舊稱「鹿仔草」,昔時先民來墾時,荒煙漫草,成群的梅花鹿在覓食水草,因而得名。根據台灣府志記載:「鹿仔草即是青草,原住民放養麋鹿,以其枝葉鹿所嗜,因名之。」大正九年(1920) 改稱鹿草庄,設鹿草庄役場,隸屬台南州東石郡,光復後成立鹿草鄉迄今…. 當地之開墾,始於明天啟四年,時顏思齊,鄭芝龍設有拓臺十寨,第二寨設於鹿仔草,第三寨設於龜佛山,皆在本鄉境內,鄭成功左武鑲將軍亦曾在此設營 […]
南竹里,舊名南勢竹,因聚落在竹欉南邊而得名。又稱「牛吃水仔」、「竹圍仔」。明天啟年間,先民由泉州隨顏思齊入墾,屬於笨港外九寨之一,位於竹林叢的南邊,故名「南勢竹」。清代隸屬於白鬚公潭堡轄區,民國 51 年之前,隸屬義竹鄉。 村民以陳姓居多,戶數有 200 左右,人口約 800~900 人,大多務農為主。 此地民宅早期大多是土埆厝,如今村內尚有數間。 土埆厝的主要建材是土埆。土埆通常由自己製造,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