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埤 原 農業信用組合
大埤鄉位於雲林縣南隅,東接斗南,西隔虎尾溪與元長、土庫相鄰,南隔倒孔山溪與嘉義大林、溪口對望, 北隔大湖口溪接鄰斗南、虎尾。早期是平埔族中洪雅族(Hoanya)的活動場域,其中主要有他里霧社、柴里社、 猴悶社、貓而干社、南社、西螺社等聚落。 漢人移入漢拓墾此區甚早,大體在乾隆年間,雲林地區已經被和人大量開發。 街道上保留了南門、北門等街道名 , 應為早期土城聚落之明證 …… […]
大埤鄉位於雲林縣南隅,東接斗南,西隔虎尾溪與元長、土庫相鄰,南隔倒孔山溪與嘉義大林、溪口對望, 北隔大湖口溪接鄰斗南、虎尾。早期是平埔族中洪雅族(Hoanya)的活動場域,其中主要有他里霧社、柴里社、 猴悶社、貓而干社、南社、西螺社等聚落。 漢人移入漢拓墾此區甚早,大體在乾隆年間,雲林地區已經被和人大量開發。 街道上保留了南門、北門等街道名 , 應為早期土城聚落之明證 …… […]
古坑舊稱為「庵古坑」,大正九年(1920) 改稱為古坑。 早於日治時期開始,日本人就開始在荷包山栽種多達三百公頃的「阿拉比卡」品種咖啡, 由於品質優良,更獲選當時進貢日本天皇的重要經濟作物。 庵古坑文化館位於古坑鄉東和國小校園內,利用既有的「陳添濤紀念圖書館」擴建而成, 以深化學校教育功能、加深民眾與孩童對家鄉的印象、傳統技藝、歷史為由,透過地方議會、 庵古坑文史工作協進會、大尖山發展協會等協助下 […]
這個歷史建築在三號省道南下幹道右側原萬隆紙廠內。 這是林內鄉在日治時期林內庄的行政中心,雖然不如現代鄉鎮公所宏偉高大, 但在當時人口不多的年代,有這樣的建築,也體現日本人想長期經營台灣的意圖……. 「林內舊庄役場」在民國98年3月13日更名為「原三菱製紙所辦公廳舍」。 位於林內鄉林中村新興路9號, 建於大正四年(1915) ,為日式造型建築、外觀典雅、內裝細緻、目前保持 […]
位於南投市中山公園內的歐式建築物「聚芳館」,是日治時期的建築物。 中山公園日治時期稱「南投公園」,於大正元年(1912)日本政府為開闢公園,向居民陸續購買或贈與土地設立。 日治時期「南投公園」,園中有池,也有操場,聚芳館、忠魂碑、南投俱樂部、以及昭和15年(1940年)才遷出 的南投社(南投神社),均建在此。 大正9年(1920年)地方制度重大改革,改廳為州,州下設郡,郡下設街庄,南投地方設有「南 […]
1895年6月7日已經於台灣北部登陸的日軍應仕紳代表辜顯榮等人請求, 準備進入當時接近無政府狀態的台北府城。 於北門外躊躇不前時,又得一老婦協助,兵不血刃地從北門進城,開啟日治時期的殖民序幕。 日治時期之後, 日人強硬執行「市區改正」計畫,至1904年已拆除台北府城大半城牆。 1905年拆除西門後,原本欲進一步拆除包括北門在內的剩下四座城門,後來在台灣總督府圖書館館長山中樵 及其他學者的請命之 […]
清代首任巡撫劉銘傳,力行新政且重視飲水衛生,於臺北北門街 ( 今衡陽路)、石坊街( 今博愛路 )、西門街等處, 開鑿深井供水,此為臺北公共給水之開始。日人據臺之初,以此為基礎,展開自來水設施之規劃。 1896年臺灣總督府特別聘請英國人威廉巴爾頓( William K. Burton )來臺,並派遣總督府技師濱野彌四郎協助, 進行全臺衛生工程及臺北自來水建設之調查工作。 1907 依巴爾頓先生之建 […]
「自來水博物館」,舊稱「台北水源地唧筒室」,建於日治時期明治四十一年(1908), 歷史將近百年, 民國82年被指定為國家三級古蹟,民國89年成立自來水博物館,對外開放。 開放參觀後,這棟充滿巴洛克風格的西洋古建築迅速受到遊客的矚目,成為婚紗攝影的 熱門取景點。 台北市最早的公共給水設施可追溯自光緒十一年(1885),台灣巡撫劉銘傳於台北城內 的開鑿深井取水, 以供應當時城內用水之需,但規模及 […]
大稻埕海關博物館前館長葉倫會表示,民國40幾年,外縣市的人若想進入北市,只有靠中興橋; 過橋後一定會經過延平北路,造就當地的商業繁榮,酒家也應運而生。 除了黑美人,東雲閣、五月花、美人座、月世界、白玉樓、滿翠樓、杏花閣也都很有名。 早期酒家只有具身分地位的人才進得去,是當時重要的交際場合。 台灣區製茶公會前理事長黃正敏回憶,當年進黑美人大酒家至少要點一桌菜,且一定有「螺肉蒜火鍋」等酒家菜, 每個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