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 仙草埔 大仙寺
大仙寺又名<大仙巖>,或稱<舊巖>,位於白河鎮仙草里岩前一號,整體位置而言在於枕頭山山麓丘陵,殿宇美侖美奐,環境清幽雅潔,主要供奉著釋迦牟尼佛。康熙四十年( 1701) 臨濟宗高僧<參徹>創建。大仙寺佔地三甲餘,後擁山林,寺中古木參天,石椅石桌供遊人小憩。真可謂臺灣第一巨剎… 根據<臺灣省通志>記載著 <大仙寺>的沿革是: 福 […]
大仙寺又名<大仙巖>,或稱<舊巖>,位於白河鎮仙草里岩前一號,整體位置而言在於枕頭山山麓丘陵,殿宇美侖美奐,環境清幽雅潔,主要供奉著釋迦牟尼佛。康熙四十年( 1701) 臨濟宗高僧<參徹>創建。大仙寺佔地三甲餘,後擁山林,寺中古木參天,石椅石桌供遊人小憩。真可謂臺灣第一巨剎… 根據<臺灣省通志>記載著 <大仙寺>的沿革是: 福 […]
位於宜蘭二結的王公廟(鎮安宮)初建於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據傳當時漢人在開拓蘭陽平原時,<古公三王>曾顯靈阻止了原住民番族的侵擾,二結庄人士為感念古公三王對於開拓蘭陽平原的協助,於是建廟供奉。 <古公三王> 據說是宋徽宗時代召兵協助岳飛抗金兵的三位福建籍人士,分別姓柳、葉、英。在宋末率師營救宋帝失敗後一同殉國, 合葬在漳浦某山之麓。後因靈驗,鄉人遂建廟立祀… […]
「大肚」的地名,起源於當年居住在台地的平埔族「Tatuturoo」社,清代時音譯為「大肚社」。荷治時期巴布拉族大肚社(Dorida)含蓋大肚南社、大肚中社、大肚北社。 其範圍主要在今大肚鄉境,北邊並及龍井鄉南部,東到烏日鄉西部,甚至可能及於台中市南境。 康熙三十六年(1697)郁永河在其所著之<裨海紀遊>中記載:「過阿束社,至大肚社,一路大小積石,車行其上,終日蹭蹬殊困,加以林莽荒穢, […]
<碧山岩寺>位於南投八卦山東邊,創建於清乾隆十七年(1752),周圍林蔭蓊蓊、草木扶疏,因而取名碧山巖,又因山形似髮梳,被稱為「柴梳巖」。每日天晴晨曦可遠眺於雲霧中的九九峰,為「碧山曙色」美景。是彰邑八景中之一…. <彰化縣志>中記載: <碧山巖 在北投莊西山上, 乾隆十七年住僧募建,,,巖有樹木,溪流環其前林權幽寂,頗饒遊觀之趣…̷ […]
位於大甲市區內文武路與三民路口的<文昌祠> 當地人稱文昌宮,又稱<孔子廟>清同治元年(1862),大甲舉人<何清霖>向地方紳士勸募合力興建,內設立義塾,以教導大甲子弟,弘揚文教;共建祠宇三間,兩進中設正殿,祀文昌君,左右廂房為義塾,大門外設照牆。 文昌祠是三開間、兩進兩廊,左右帶護龍的殿堂式四合院祠宇建築。前埕寬敞,第一進山門是擔廊形式,三段燕尾翹脊,筒瓦屋面是 […]
<半天岩紫雲寺>位於嘉義縣番路鄉民和村岩仔,距市區約十七公里,是本省佛寺中歷史悠久的古蹟。該寺興建於康熙二十一年(1682),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廟宇氣勢恢宏,古樸純真,是鄉民的信仰中心。從廟埕前望, 田野平疇, 一覽無際, 才知道此處何以會取名為<半天岩>….. 嘉城東南祖山,有地名曰「半天」,以高聳而謂也;建廟曰「半天巖」,地以巖名,其名益彰歟! 根據 […]
<清水岩寺> 位於社頭鄉, 起建清雍正六年 (1728),曾在乾隆初年改建,至嘉慶四年才移至現在這個位置,是台灣最先供奉三寶佛的寺廟,與花壇<虎山岩>、南投<碧山岩>合稱中部三巖,而<清水岩寺>又因地出泉水、風光明媚而有「清水春光」的美名,更是彰邑八景之一 ….. <彰化縣志>中記載: <清水巖 在縣治南大武郡保, […]
<鹿港文武廟>為三合一式的傳統文教祭祀空間,是以文開書院居左、文祠居中、武廟居右等三個體所組成的建築群,故統稱為「文武廟」或俗稱「文祠」。三座建築,橫向一字排開,座落於鹿港街道東面的交通要津,而構成十分奇特的景觀,由彰化進入鹿港首先便會與之交會….. 文祠和武廟建築,約為清嘉慶十七年左右落成。武廟由當年富紳蘇雲從倡議,同知<薛志亮>捐俸官民合資共建,除為鹿港眾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