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訪— 北港 朝天宮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建廟(即前古笨港天后宮),為大笨港地區最早建立之媽祖廟,最開始只是一間小小的祠堂,到了清雍正八年(1730)重建,又在乾隆三十九年(1773)擴建。道光十七年(1837)於舊廟原址重修,即今之北港朝天宮….. 當時新德泰號商行所捐獻的雙龍獻珠石陛,是臺灣現存清朝石雕中的極品,今存於五文昌殿前。到了清咸豐初年,再擴建宮殿為四進和東西二室。 北港朝天宮,俗稱北 […]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建廟(即前古笨港天后宮),為大笨港地區最早建立之媽祖廟,最開始只是一間小小的祠堂,到了清雍正八年(1730)重建,又在乾隆三十九年(1773)擴建。道光十七年(1837)於舊廟原址重修,即今之北港朝天宮….. 當時新德泰號商行所捐獻的雙龍獻珠石陛,是臺灣現存清朝石雕中的極品,今存於五文昌殿前。到了清咸豐初年,再擴建宮殿為四進和東西二室。 北港朝天宮,俗稱北 […]
新港的水仙宮是嘉義縣唯一的二級古蹟。此地在明鄭末期、清領初期商賈雲集,是台灣近海對中國貿易的大商港,許多航海人在水道通路和航海安全上,特別信奉所謂的「水神」,水神即洋中之神,稱之為「水仙」,一直到後來才漸漸被媽祖取代。 在這段時期,往來商賈經常為水神立廟祭祀,祈求護祐。這座水仙宮,即當時的笨港商人於西元一七三九年合力捐資興建而成。 新港水仙宮建於清乾隆四年(1739),後因遭洪水沖毀,於清嘉慶十九 […]
台東古稱「崇爻」,亦稱「卑南覓」,因在台灣之山後,又名後山。台東地區最早見諸於史料為荷治時期的1636年荷蘭當局派遣佐理商務官員馬丁.威瑟靈(Marten Wesselingh)長駐卑南覓,順便探訪金礦所在。「卑南覓」於是成為台東最早見諸史料之地名。 又說台東市是經由卑南、太平、利嘉、知本和大南等溪長期沖刷,所形成沖積扇平原,因其形狀就像桑葉一樣,因此自古又有「寶桑庄」的稱謂。「寶桑」一詞源自阿美 […]
三芝開墾的歷史,自清初以來時間並不短,但由於地理環境之限制,人口不多且分居各地,雖然早在嘉慶年間,就有江家在古庄村八連溪旁開店稱「茂興店」,卻也未能結市。最早形成聚落則一直等到清末之際,許多外地遷入之家族,除了購買土地之外,還運用一部分資金在此經商…… 三芝最古老街道,即在今中山路42號到74號之間的店面,分屬於曾家及江家,由此可知三芝街道的形成與曾家,江家有相當的關係。( […]
南瑤宮位彰化市區南郊,座落在彰化市南瑤里南瑤路四十三號,宮前入口牌樓,緊臨由彰化往員林之台一線省公路(彰化市境內稱中山路),三川殿則面臨南瑤路,面寬九開間,呈一狹長型的布局往後延伸,二側緊鄰磚瓦造之民宅,呈現不協調的對比。 南瑤宮位於昔日彰化城南門外,創建年代不可考,據傳在清乾隆年間有來自笨港楊姓陶工,傳來香火,有瓦碎庄居民獻地建廟,初建於南門外的磚窯內,因而得名, 後續經道光十九年增設右廊及本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