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 大竿林 仙公廟 (代天宮)
大竿林一帶山林廣闊,平地甚少,昔日有竿蓁植物生長茂盛,故得名。昭和十二年建代天宮祀孚佑帝君,稱之為仙公廟,名聞遐邇,遂成成指標地名。戰後併同內木山設中和里,民國47年劃歸安樂區管轄,69年將內木山劃出新設德和里,民國77年重轄中山區。 代天宮當地人通稱為「仙公廟」,治時期昭和八年(1933),由當地地主與仕紳創建而成,因為地理環境優良,環境清幽,除被稱為「竿林清境」之雅名外, 亦有「台北指南宮.基 […]
大竿林一帶山林廣闊,平地甚少,昔日有竿蓁植物生長茂盛,故得名。昭和十二年建代天宮祀孚佑帝君,稱之為仙公廟,名聞遐邇,遂成成指標地名。戰後併同內木山設中和里,民國47年劃歸安樂區管轄,69年將內木山劃出新設德和里,民國77年重轄中山區。 代天宮當地人通稱為「仙公廟」,治時期昭和八年(1933),由當地地主與仕紳創建而成,因為地理環境優良,環境清幽,除被稱為「竿林清境」之雅名外, 亦有「台北指南宮.基 […]
平安宮創建於清嘉慶元年(1796),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根據平安宮主事所言:該宮至今已歷經七次整建,最早該宮是坐西南西向,經歷幾次改建才改成現今北北西向,而最早也只是茅屋小廟,現今則已全然翻新成規模宏偉的大廟宇,規模之大實可與媽祖廟媲美…. 獅球嶺為昔日進出臺北之孔道,山巒迤邐,樹林濃密,景色綺麗,為基隆八景之一。若站在獅球嶺西北的平安宮位置,往東北面山嶺望去,可看出山嶺形狀像獅子, […]
1683年,清政府佔領台灣後,基隆於翌年成為諸羅縣轄區。漢人移民至雞籠者越多,到了1723年,基隆從諸羅縣分開,成為淡水廳轄地。此時,有漳州人從八里坌移居雞籠,建和興頭店舖街(新店),後來又成為新店街,到了乾隆年間,石牌仔街、新興街、草店尾等聚落陸續形成。 嘉慶年間,基隆的開發進入繁盛時期,此時台北盆地大致都已開發,隨著宜蘭平原的開墾,從基隆經三貂嶺進入宜蘭的道路打通,基隆交通地位日漸重要。 […]
奠濟宮位於基隆市仁愛區,是基隆市中心的一座廟宇,主奉開漳聖王,建於同治十二年(1873),又稱為聖王廟、聖公廟、聖王公廟等。奠濟宮與「基隆城隍廟」、「基隆慶安宮」,合稱「基隆三大廟」,廟口夜市即以奠濟宮得名,並以奠濟宮為中心向周邊街道發展。 清代,漳州籍的鄉民在外木山一帶搭木造小廟奉祀原鄉的守護神開漳聖王,開漳聖王即指唐中葉時開墾福建漳州的陳元光將軍,普遍為漳州籍移民的心靈寄託。 同治年間(1 […]
湧光寺位於平鎮市與龍潭鄉的交界處的山子頂,正好位于新建山子頂公園正前方。湧光禪寺在早期地方居民稱之為「小湖齋堂」,草創於大正五年(1916),昭和元年(1926)大殿落成,左右廂房陸續完成。昭和十三年(1938)即取得第一張寺廟登記證,當時是以「湧光堂」登記。 光復後民國三十九年變更以「湧光禪寺」為寺名,民國六十二年寺廟登記時漏了「寺」字,成了「湧光禪」,直到八十五年才正名為「湧光禪寺」。 山子頂 […]
麻豆護濟宮俗稱「媽祖宮」,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由居民倡建,奉祀媽祖。護濟宮創建後,香火鼎盛,在乾隆末期在附近形成市街,今廟東振興街即是古街道。清道光十九年(1839),麻豆分出頂街與下街….. 其中, 穀里街為頂街,在上帝廟(北極殿)四周;穀興街則為下街,亦即護濟宮四周。 數年前第一次造訪時,驚覺其文物頗豐……但為何未能列入古蹟而感到百思不解? 其實擁有近 […]
日治時期之西本願寺為當時臺北乃至於臺灣最大之日式佛寺,與東本願寺、臨濟護國禪寺、曹洞宗佛寺等共同為當時重要佛寺之建築代表,戰後基地曾為軍方與警備總部使用,長久以來又有包括大陳島民、聯勤被服廠及中南部移民棲住,具有歷史及宗教學術之意義。 數年前(2005)被台北市政府指定為歷史古蹟。 當時市政府準備要拆除中華路一段「萬華406號公園」預定地上違章建築,卻赫然發現這片違章建築裡隱藏著一座日本佛寺及其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