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東 震安宮 城隍廟 慈德寺
羅東震安宮建於清道光17年。 當時羅東已是蘭陽平原溪南地區的重鎮,並有水路通往溪南大港加禮遠港, 人們為求船貨平安而建此廟,供奉海上之神-媽祖。 同治6年,五結人黃永在此集資,將廟改建成前、中、後3殿建築,廟貌堂皇。 大正12年,媽祖廟因大地震而倒毀,信徒再次捐款重修,而成今貌,廟名也因此而定「震安宮」。 民國 69-71年(1980-1982)之整修中, 曾置換屋頂、修補柱樑、改磁磚鋪面為 […]
羅東震安宮建於清道光17年。 當時羅東已是蘭陽平原溪南地區的重鎮,並有水路通往溪南大港加禮遠港, 人們為求船貨平安而建此廟,供奉海上之神-媽祖。 同治6年,五結人黃永在此集資,將廟改建成前、中、後3殿建築,廟貌堂皇。 大正12年,媽祖廟因大地震而倒毀,信徒再次捐款重修,而成今貌,廟名也因此而定「震安宮」。 民國 69-71年(1980-1982)之整修中, 曾置換屋頂、修補柱樑、改磁磚鋪面為 […]
羅東奠安宮肇基於清朝咸豐元年(1851),一開始是由地方士紳集資,在當時的羅東街第三保(即今現址) 建土角厝,供奉五穀之神-神農大帝,廟曰:「五穀王廟」,香火鼎盛,為當時居民信仰中心。 而現今宮內所供奉的鎮殿主神-玄天上帝,則於一百七十餘年前,隨閩籍村民渡海來台,起先供奉於宜蘭縣 冬山鄉鹿埔村龍目井,後來由信徒請奉至羅東「五穀王廟」客居,傳說當時羅東街內發生瘟疫,玄天上帝因而顯化救世,瘟 […]
清同治元年,羅東地方的讀書人黃永在等74人,為振興文運捐資組成「文宗社」, 1900年在羅東義和里興建羅東孔子廟,奉祀至聖先師孔子,及倉頡祖師、周濂溪、張橫渠、程明道、 程伊川、朱熹等先賢。 1966年因年久失修,乃廢棄舊址,遷建於現址。 羅東孔子廟,創建於日治時期的明治三十三年(1900), 初建於羅東鎮義合里義合巷20號 (今日新戲院)。 因舊孔廟年久失修,祠堂建物殘破不堪, 經社員大會決議於 […]
宜蘭五穀廟之創設,可追溯至清嘉慶七年(1802),漳、泉、粵三籍移民進入五圍(今宜蘭市)開墾耕鑿後, 農作欠收,導致民生困苦。因而農民簡東來等6人於嘉慶九年(1804)聚會於五圍南邊現廟址會商,最後決議於 該地敕置「神農大帝黑令旗」1支以供各地農民祭拜,之後果然五穀豐收,使得建廟之聲逐漸興起。 嘉慶14年(1809)終獲淡水廳准予興建,於嘉慶17年(1812)3月與宜蘭城同時完工,成為南門外廣闊農 […]
清同治七年(1868),進士楊士芳為倡導文風,號召地方士紳於現今中央市場處興建孔廟。 在當時,孔廟是地方文化的象徵,每年春秋兩季皆舉行祭典;孔廟的建築是仿照台南孔廟的形式建築, 整體高聳而壯麗,無奈由於戰火及天災的侵蝕,日治時期末遭到拆除的命運。 光復後雖然在北門外重建孔廟,但其古貌已不復存, 新孔廟在建立時,由於經費等因素限制,格局上並未完全按照舊制,但仍具備傳統孔廟應有的配置。 「文昌廟」是現 […]
慶雲宮位於宜蘭縣頭城鎮石城里草嶺之陽,奉祀玉皇上帝。其地背山面海,風景偉麗,為蘭陽勝境第一。 宜蘭舊稱噶瑪蘭,為先住民所居之地。清嘉慶元年(1796),福建漳州人吳沙,率眾千餘越草嶺入蘭陽開墾, 築土圍於烏石港南,即今之頭城也。翌年(1797),有漳浦人吳明德者,捧玉皇上帝神像渡臺,聞吳沙等在蘭, 因來歸附,卜居草嶺,並結草廬以奉安神像而祀之。 當吳沙等入墾之初,常與先住民戰鬥,互有夷傷,且蠻煙瘴 […]
基隆仙洞庄有一海蝕洞,相傳仙人所居,稱為仙洞,清末至日治之初為仙洞庄,隸基隆堡。 海蝕洞內,六十年前屹立在海灘中,滿潮時海水尚可沖入洞內,日治後逐漸開山填海造地,洞前新生一片廣場, 現在屬港埠用停車場及道路,通三十一號碼頭,又將球仔山切割建築道路即今之中山三路,接中山西路靠近三十一碼頭 闢光華路,民國二十年改訂地名,球仔山一帶為昭和町,仙洞仍以仙洞町命名, 戰後編為仁安,仙洞、大白,和平四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