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訪 彰化 元清觀(天公壇)
元清觀,當地居民稱作「天公壇」,建於乾隆二十八年(1763), 是一座供奉玉皇大帝的廟宇。 元清觀為清代台灣少數以「觀」為名的寺廟,彰化市民稱為「天公壇」。 早年元清觀為神明會的組織型態,至清乾隆28年(1763)始創建廟宇, 後由泉籍人士林文濬、貢生鄭士模、業戶黃添註、阮昌、張國良等修建。 清道光28年(1848)11月初八彰化大地震,元清觀五門殿(前殿)及 戲台崩塌受損,士紳原議遷建縣 […]
元清觀,當地居民稱作「天公壇」,建於乾隆二十八年(1763), 是一座供奉玉皇大帝的廟宇。 元清觀為清代台灣少數以「觀」為名的寺廟,彰化市民稱為「天公壇」。 早年元清觀為神明會的組織型態,至清乾隆28年(1763)始創建廟宇, 後由泉籍人士林文濬、貢生鄭士模、業戶黃添註、阮昌、張國良等修建。 清道光28年(1848)11月初八彰化大地震,元清觀五門殿(前殿)及 戲台崩塌受損,士紳原議遷建縣 […]
北屯區大規模開發始於清朝乾隆年間六館業戶,當時六館業戶中的陳周文 (實際開發者為其子陳元謀)分得陳平(今陳平里一帶)以及 四張犁(今四民、仁和里)一帶等地, 秦登鑑(實際開發者為其子秦阿生)分得三十張犁(今北屯裡一帶); 清領時期,四張犁與犁頭店(今南屯)、大里杙(今大里),合稱臺中三大聚落, 同屬臺中盆地上開發得最早的區域。 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四張犁地區為一街庄,稱為「四張犁街」,隸屬於捒東下 […]
道光五年(1825)先賢古象賢等發起捐資,在頭重溪興建廟宇一座, 奉祀三官大帝,定名三元宮,坐北向南。 至道光十八年竣工,而後地方漸次發展,人口日益增多,頗感廟址狹小。 爰由先賢莊阿立、林漢安、楊星亭等發起募資,由施主劉阿圳、李阿和、許墩禮、 黃崇湘、黃崇湧、黃崇浤等贈地興建本宮,坐東朝西。 1926年動工,至1928年落成,除主神三官大帝外, 兼祀觀音菩薩、文昌帝君、天上聖母、關聖帝君、神農大帝 […]
頭重溪三元宮主神三官大帝。 三官大帝又名三界爺。乃天官大帝,地官大帝、水官大帝之總稱。 天官大帝前身為唐堯,地官大帝前身為虞舜,水官大帝前身為夏禹。 三官大帝皆為上古聖君,生前施仁政、行孝道,治洪水,澤被天下。 死後分司天、地、水三界,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消災。 頭重溪三元宮之創建, 可與吾人來台祖先墾荒,創業之歷史呼應。 遜清乾隆年間,距今兩百餘年前,吾人祖先閩粵來台,定居頭重溪一帶 […]
承天禪寺位於新北市土城區承天路上,於西元1955年由廣欽法師創建。 法師在1948年來到臺灣,先在日月洞潛修,後再搬遷至此開山闢寺,因年幼時 曾皈依福建省晉江名剎「承天禪寺」,故因之名寺,以誌師恩; 承天禪寺於1975年重建,從大安寮至山門,沿途步道兩側綠意盎然, 翠林掩映,裊裊禪聲頌音傳繞,整體環境素樸莊嚴、清幽雅靜。 一直是北部賞桐花熱門景點的承天禪寺,就位於新北市土城區承天路上。 臨近的步道 […]
根據新莊人所傳說的, 慈祐宮於康熙25年(1686)開闢之初,先建小廟加以崇祀。 隨著新莊平原的拓墾發展,移民愈來愈多,香火也日益鼎盛, 到雍正年間,新莊因地利之便, 成為南北交通要衝與貨物集散中心,成就「千帆林立」的景象; 移民在生活安定富足之餘,感念媽祖的庇佑, 雍正7年(1729)由福建運來石材磚瓦、杉木, 將過去奉祀媽祖的小廟,改建成相當規模的「天后宮」。 乾隆13年(17 […]
慈祐宮的創建年代,有數種說法,依據連橫所著《台灣通史》: 「慈祐宮,在興直堡新莊街,康熙25年建,祀天上聖母。」 《台北廳志》也沿用這說法,加上新莊人口碑相傳的說法, 新莊人大都沿用康熙年間所建之說辭。 而余文儀的《續修台灣府志》記載, 慈祐宮於雍正9年(1731)所建; 另外,陳培桂的《淡水廳志》則說乾隆18年(1753)建; 又根據廟中所嵌同治12年(1873)立的《重修慈祐宮碑記》, […]
根據連橫(1878-1936)《臺灣通史》記載: 「新莊武聖廟,係在清乾隆25年(1760),由貢生胡焯猷在興直堡新莊倡建, 祀漢壽亭侯關羽。」 由此可得知新莊武聖廟建廟時間,比新竹關帝廟還要早, 因此新莊武聖廟是北部地區最早的「關帝廟」, 當地人稱為「關帝君廟」。 嘉慶2年(1797),廣東嘉應州鎮平縣人張穆(生卒年不詳)捐獻錫口庄(臺北市松山區) 田地數畝做為廟產,將廟地租他人使用,收入做為廟 […]
景美集應廟主祀保儀尊王,信眾稱「尪公」、「尪元帥」, 因而集應廟也稱為「尪公廟」。 保儀尊王相傳是唐朝武將張巡,在唐玄宗安史之亂時與太守許遠死守睢陽城, 兩人忠肝義膽、壯烈犧牲,保住江淮穀倉免於淪陷,確保大唐江山; 唐肅宗時建廟奉祀張巡與許遠,名為雙忠廟, 民間一般稱張巡是保儀尊王、許遠為保儀大夫(亦有兩者稱號互易之說)。 唐末黃巢之亂時,高、張、林三姓族人由河南光州一同遷徙至福建安溪, 受到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