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屯鎮位於南投縣西北角,西隔貓羅溪與彰化縣交界,北臨烏溪與臺中縣交界,南鄰南投鎮與中寮鄉
,東鄰國姓鄉。 漢人移住草屯之前,已有平埔族居住,屬和安雅族的阿里昆亞族。今北投里有
地名「番社內」者,即北投社之舊址,但已無番社的遺跡可尋。
最早有關北投社之記載,見於康熙三十三年《臺灣府志》:
「南北投社離府治(即今臺南市)五百六十里。」
康熙五十六年《諸羅縣志‧封域山川》云:
「東為南投山,內社二,溪(指貓羅溪)南為南投,北為北投。」
北投堡位居鹿港往水沙連(埔里)的要道上,道光初年時,該地已有相當程度之發展。
清末林爽文事件,鄉民也為官方出力甚多。
在日治之後,才規劃將政治、交通、經濟中心轉移至草鞋墩一帶(今草屯市區)。
也因此,長久以來此處一直維持著農村的景觀。
清雍正年間,漢人之入墾者激增,
雍正十二年(1734),清廷為教化北投社平埔族子弟,設有土番社學一所。
乾隆年間,在北投街設北投義學,以為漢人子弟啟蒙之所。
至道光年間,北投堡總理莊文蔚、職員洪濟純、生員洪鐘英等人發起,
募得銀五千八百元,卜地於北投街郊現址建登瀛院。
登瀛書院乃為草屯第一座學堂,目前列為國家三級古蹟…..
(請參閱另一文章)
草屯鎮之林姓大部分屬六房頭內宗親,多居住在月眉厝及北投埔一帶,
林姓祖廟位於北投埔,大正八年(1919)興建完工,民國六十二年重修落成。
其始建沿革提及:
「迨我十四世祖渡洋來臺,始在嘉義梅仔坑,繼遷南投月眉厝北投埔開基立業…」。
乾隆末年,草屯平原地帶開發已畢,各姓之血緣聚落已漸穩固。
聚落之間除了以血緣為基礎而透過宗族、祭祀公業與姓氏組織來加強聯繫之外,
亦紛紛成立較大的寺廟,或以原先建立的村廟為基礎,擴大以聯結同姓的血緣聚落
,並強固同姓地域內他姓的依附關係,
月眉厝(今碧峰里)位於貓羅溪以東,地形酷似玄月而得名;
龍德廟俗稱大道公廟或老爺公廟,為林氏祖先於明末清初,由福建攜帶保生大帝香火來台。
渡台之初,以竹材蓋簡陋小祠奉祀,因水患而遷至月眉厝庄內。
龍德廟奉祀主神保生大帝,於民國74年經內政部審定列為三級古蹟。
同治三年,北勢湳之亂,清朝派督學使者丁曰健剿匪,途經龍德廟因信服神威,乃紮營
月眉厝庄內,得保生大帝神助而終至亂平,故敬立『刑期無刑』匾額,酬謝神恩。
朝陽宮位於草屯北投舊街(北投里頂街),為草屯地區最早之媽祖廟宇,
深具開拓史上重要意義…..
廟之附近即為北投社舊址,俗稱「番社內」,新街柏油路下仍保有為古代石板路。
朝陽宮初建於嘉慶元年,斯時草屯大部分地區已開發完畢,當時泰學洪德孚、義首
李元光、紳民林浸、簡文等四姓發起創建,至嘉慶十一年方始落成。
其棟架結構為閩南燕尾翹脊式,保留清代以來建築風貌。
山川門拜殿樑上右側有鐘,左側有鼓,空間格局採左右對稱,正殿上有匾額,
供桌下有清道光之石爐,保留甚多清代及日治時期古代文物。
下街則建有慶安宮,原為福德祠土地公,創建於清乾隆五十年(1785),
清嘉慶十年(1805),地方仕紳鳩資興建大廟,並將福德祠遷建於大廟左側,
慶改奉天上聖母為主神,配祀觀音佛祖及法主聖君。
慶安宮曾於道光十八年(1838)改建,後因地震廟宇崩坍,咸豐七年(1857)重建
,咸豐10年(1860年)竣工。
於民國88年九二一大地震後,於民國96年重建。
已不見其舊貌…..
右前方的福德祠。
曲巷內仍可尋覓到不少古厝三合院傳統民居建築;
聚落外圍則是廣衾的綠色田疇;
走一趟北投埔,
追索昔日北投舊街的歷史刻痕。
你地盤弄得還不錯嘛。
精美禮品送完即止
Line帳號 Lvmiss.。com
勔剅中亼佋
你地盤弄得還不錯嘛。
精美禮品送完即止
Line帳號 Lvmiss.。com
勔剅中亼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