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4570.JPG - 宜蘭  五穀廟

宜蘭五穀廟之創設,可追溯至清嘉慶七(1802),漳、泉、粵三籍移民進入五圍(今宜蘭市)開墾耕鑿後,

農作欠收,導致民生困苦。因而農民簡東來等6人於嘉慶九(1804)聚會於五圍南邊現廟址會商,最後決議於

該地敕置「神農大帝黑令旗」1支以供各地農民祭拜,之後果然五穀豐收,使得建廟之聲逐漸興起。

DSC04571.JPG - 宜蘭  五穀廟

嘉慶14(1809)終獲淡水廳准予興建,於嘉慶17(1812)3月與宜蘭城同時完工,成為南門外廣闊農田中之

地方官廟,每年春秋二季由地方官率領祭祀。

DSC04572.JPG - 宜蘭  五穀廟DSC04574.JPG - 宜蘭  五穀廟

嘉慶17年(1812),宜蘭設廳治理後,通判翟淦奉建先農壇於南門外,供奉神農大帝,

但由於不堪連番風雨侵襲,咸豐年間竟全部倒塌,咸豐8年(1858),通判富謙於原址重建,並立碑為記。

目前在廟的右前方樹立著一座『重建先農壇碑』,上面即記載著有關當年建廟的種種事宜。

DSC04575.JPG - 宜蘭  五穀廟DSC04576.JPG - 宜蘭  五穀廟

中國人自稱炎黃子孫,其中『炎』即代表神農氏,

神農大帝的造形十分特殊,臉與身體的色彩一般而言有綠、紅、黑三種

PICT0397.JPG - 宜蘭  五穀廟

神農大帝即炎帝,為古代天、地、人三皇之一的地皇,又稱炎帝為神農氏、先農、五谷先帝、先帝爺、藥仙、

藥王大帝、開天炎帝、五穀大帝、五穀王、田祖、栗母王等諸多名稱。

帝生於厲鄉,長於姜水,起於烈山,接帝位後,定都於陳,後遷徙於魯。在位一百二十年,崩葬於長沙。

PICT0396.JPG - 宜蘭  五穀廟PICT0394.JPG - 宜蘭  五穀廟

 

傳說神農大帝為少典之元子,母方登為有蟜氏之女,望有龍威而生神農。

因長於姜水,故為姜姓,神農發明耒耜(農具,起土之用),教民種植五穀,又親嚐百草,一日之間遇七十毒,

百死百生,共得三百六十物(後世承傳為書,謂之神農本草),以醫治黎民病痛;且樹立市集規模,互通財貨,

使初民生活大為改善。

image005.jpg - 宜蘭  五穀廟image003.jpg - 宜蘭  五穀廟

因此,農民、藥商、醫生均奉之為神明,並立廟敬祀,

百姓若有任何病痛,只要誠心奉香獻金,都能得到神農大帝的庇佑。

image037.jpg - 宜蘭  五穀廟

 

 清雍正時期,詔令各府州縣擇地設「先農壇」,以紅質金字作先農之神位,年年由地方官率農民致祭,

天子亦在京城舉行「祈農」之祭。每年農曆四月廿六日為聖誕日。

PICT0393.JPG - 宜蘭  五穀廟

日治後,日人曾強佔廟地為憲兵隊營區,直至大正2(1913)憲兵隊撤出。

之後因曾禁止廟內慶典活動,故本廟始行「廟外爐主承接制」,至今廟內仍可見到當時為便於廟外承接爐火

而設之以長條形肖楠木製成,上刻「神農大帝」之「香籤(神位)」。

 

 DSC04578.JPG - 宜蘭  五穀廟DSC04579.JPG - 宜蘭  五穀廟

 

日治時期五穀廟曾由日本麻茲和尚接管,而成了安奉石觀音之日式佛堂,

光復後,麻茲和尚歸還五穀廟,信徒清除佛堂設施,才恢復其昔日廟觀。

今日所見廟貌僅存兩側護龍、門屋及圍牆為前清時期所其餘均為改建或增築……..

image011.jpg - 宜蘭  五穀廟image021.jpg - 宜蘭  五穀廟

在慶典活動上,除了固定之祭祀活動外,最特殊者為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之迎春牛、鞭春牛,及燒春牛活動。

每年由農民以竹紙編製春牛一頭,於正月初一至十期間置於廟埕供信徒摸耳、頭、尾等,至十五元宵夜

春牛遊街,回至廟埕後由通判鞭打春牛3下,以示新年已過,春牛須下田工作。

DSC04577.JPG - 宜蘭  五穀廟

 

之後燒春牛,其灰屑由信徒取回撒於田園或置於店舖,據說可保五穀豐收、市井滿銀。

因生態保育觀念,目前該活動已停辦,

因此廟方重塑一個由通判富謙鞭打春牛之塑像於廣場以寓其意。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