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範宮崇祀開山媽祖之始,溯於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
由湄洲純真老禪師,佩奉湄洲廟(原朝天閣,於康熙二十二年更為正殿)之正六媽神像,
自海豐港登陸到臺,恭祀於故海豐港街。
聖母威靈顯赫,百禱百應,普受崇敬,經地方善信虔誠叩求聖母金身留臺永祀,
逐發起建廟並新塑諸神像以便崇祀,廟名「拱範宮」。
迨至乾隆年間,新虎尾溪洪水成災,分三大支流沖入海豐港,港口埋沒,居民流離,
旋奉聖母指示,於乾隆七年(1742),神人一志,鶯遷於現處,初時建廟不過草創,
俾善信者得所瞻拜而已。
至嘉慶五年(1800),始行建築,廣大其規模,宏壯其廟宇,畫棟雕樑,煥然已改舊觀。
至道光七年(1827),復行修繕,富商楊長利復獻地,建築後殿,崇奉觀音佛祖,其建築費用
獨自負擔,廟之修繕款項,雖所費不貲,董其事者如林佛護、林日茂等,亦皆向義樂善。
至同治十三年(1874),時移世殊,丹青剝落,廟貌傾圮,當地領袖林樹枬、林欽若等提議修建,
因召集諸行郊舖戶暨有志者詢謀僉同,罔有異言,決議就貨物及穀豆之出入,
千分抽一以當經費,可惜工事未及完竣。
迨日本領台以後,戶口蕭條,市況衰颯,
復值明治三十一年(1898)洪水氾濫,護室潰壞,廟宇亦有棟折榱崩之勢,
時有林仁慈者,平素樂善好施,首先提倡,柬邀布、海兩堡諸耆老聚會,共議修繕事宜,
凡來與會者悉皆贊成,逐與林啟綬、林炮等連名請願,旋蒙督府許可,
於是募捐金召工匠,又恐籌款維艱,議將五文昌神像移祀於左護室,
而舊文祠之磚石移入本廟,補助建築之用,再增築右護室,以為僧人之禪房,
自明治三十九年興工,至明治四十一年全部告竣。
但是廟宇雖重修未久,因水害頻仍,燥濕不時,蟲蝕蟻侵,不無腐朽之患。
延至昭和五年(西元一九三O年),既得官廳允准,即以林炮君專董其事,
一經提倡,萬眾歡欣,不過一月,即集萬金,由是木匠工師、石匠工師,或自北方而至,
或自對岸而來,皆求請負幼細工事,昭和六年(1931)興工,
從此木匠竭雕刻之智,石匠盡琢磨之能,花鳥人物各不相讓,
於昭和十二年(西元一九三七年)工事告竣。
民國六O年代,三川殿屋面整建為假四垂屋頂,
雖為後期增置仍保有匠作精品,內部則保留原有昭和年間重建之屋架。
民國九十五年,雲林縣政府正式發文公告,指定「麥寮拱範宮」為縣定古蹟。
民國一百年底,開始進行拱範宮古蹟修護。
民國一百O一年,文化部正式發文公告,指定「麥寮拱範宮」為國定古蹟。
(沿革內容節錄自《麥寮拱範宮沿革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