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子舊名猴樹,荷治時期《熱蘭遮城日誌》中即出現「Causieu」,

即猴樹(kâu-chhīu)之閩南語音。

清乾隆12年(1747)《重修台灣府志》記載為「猴樹港街」,

清乾隆29年《續修台灣府志》則記載:

「朴仔腳街,舊為猴樹港街,今更名。」

清朝年間,樸仔腳地區僅有數間農舍及數株樸仔樹。

樸仔樹蒼翠成蔭,樹下逐漸成為旅途者或居民所休息乘涼好地方。

康熙21年(1682),林馬從湄洲祖廟迎請媽祖,欲至居住地布袋嘴

半月莊供祀,經牛稠溪〈朴子溪〉南岸樸仔樹下休息。

當地民眾聞訊聚集參拜,並奉神意指示要停住此地,

故在此樹下立廟稱為樸樹宮。

乾隆54年(1789),樸樹宮奉令改為「配天宮」。

當地便以媽祖廟為中心,逐漸發展成市鎮,當地因於樸仔樹下建廟,

奉祀媽祖而發跡,於是取名「樸仔腳」。

朴子配天宮已具三百多年的歷史……

而配天宮的奠基與布袋半月莊先民林馬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林馬因篤信媽祖, 康熙21年( 1682)從湄洲祖廟恭請媽祖(開基媽)神像回家供奉,

當行經牛稠溪(今朴子溪)畔時於一棵千年樸樹下休息,欲啟程時發現媽祖

重如泰山,經請示媽祖後媽祖表示欲永駐此地,

這也正是朴子古名「樸仔腳」的由來。

康熙26年(1687)建廟後,宮名為「樸樹宮」,

媽祖廟後形成頗具規模的聚落,便是有名的樸仔腳街。

目前廟貌是日治時期大正4年(1915) 的改築成果,

由大木匠師陳應彬與郭塔對場作。

配天宮在清代、日治、民國等時代皆有大型的增建與修復,

歷經多位名匠師之手,擁有諸多藝術文化資產。

另外,像是保留樹根雕刻而成的「鎮殿媽」、相傳為康熙皇帝

御用金杯筊、日治大正11年(1922)蒜頭糖場製糖株式會社員工

敬贈之青銅香爐與一對青銅大燭臺、大正4年(1915)信眾以

林朝英(1739¬-1816)書法製作捐贈的「莫不尊親」匾額,

皆為值得一見的文物。

每年可於農曆正月到媽祖誕辰期間觀賞「御賜燈花」,

相傳可追朔至清嘉慶皇帝感念養育水師提督王得祿的兄嫂,

為配天宮每年的盛事。

皇帝賞賜配天宮春節「御賜燈花」,讓朴子成為燈花故鄉,

從燈花產生宗教民俗「求子燈花」,媽祖供桌前牡丹花一白一紅,

信眾求子,虔誠恭敬燒香向媽祖稟告身家資料

及其欲求白花還是紅花,白花為男、紅花為女。

朴子市配天宮「求子燈花」特色民俗,

傳承至今逾200年,

是全台唯一由媽祖擔任求子主神廟宇……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