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以衛生為考量,於台灣多處地區實行市街改正計畫,
1906年彰化成為全台第四處進行市街改正計畫的地區,
也是彰化都市計畫的開始,
1938年完成彰化第二次市街改正計畫,
並將範圍進行部分的擴張。
彰化市都市計畫演進可分為日治及民國時期,
其都市規模與日俱增、
舊城區內主要舊式建築風格
主要可分為廟宇建築、公部門建築、庶民建築三部份。
「廟宇建築」多清代閩式建築居多,較具有年代久遠之風貌,
其建築雕工細緻並著重於強烈色彩的展現,
使舊城區內建築風格更顯多元。
「公部門建築」依據興建完成的年代,
又可分為日治時期與光復後兩個時期,
日治時期部分的公部門建築為藝術裝飾式樣(Art Deco)建築;
光復初期的公部門建築延續藝術裝飾風格的建築,至今皆保留
建築主要結構與特色。
「庶民建築」依其形式,
又可分為一般街屋、轉角店舖、娛樂建築與獨棟民宅四部分。
一般街屋是彰化舊城區最普遍的庶民建築,其中又以日治時期保留
至今的街屋最具特色,它們的出現與日治時期公佈的市街改正計畫有關,
最主要的特色為面臨道路、具有狹長的地籍、面寬介於3.5~5尺之間、
多為2~3樓的建築,
依其興建時間以不同材質呈現,目前多為磚造與加強磚造的街屋,
僅有少數的木造街屋使用至今,而一般街屋之立面目前大部分被
商業招牌所覆蓋;
轉角店舖是位於路口處的街屋,通常具有日治時期的藝術裝飾式樣(Art Deco)
之特色,強調水平線、垂直線、硬邊等特色,並且比起2~3樓的街屋多出
至少1樓的高度,與整個建成環境構成階梯狀的退縮的形式,
易成為視覺焦點,
例如:民生路與中華路口之卦山燒,
至今乃是彰化市重要的地標性建築物;
娛樂建築在彰化市舊城區目前僅存位於孔門路NET
服飾店所使用之建築,此建築於日治時期原為戲院使用,
其建築保存典型的藝術裝飾式樣;
獨棟民宅也是舊城區中少見的,其中位於民生路巷內之獨棟民宅,
為日治時期仿羅馬式樣的磚造建築,具有拱窗、三角形山牆等特色,
目前為閒置使用的狀態。
城區內保有日治時期建築特色街道,
主要分布於孔門路、中華路、民生路與光復路居多,
而目前主要保存之古蹟空間及相關歷史建築多以廟宇以及公部門建築為主,
配合彰化市公所行政園區之新遷計畫,許多公部門空間將可釋出作更多元之用途,
並延續舊城意象之保存與利用;
目前舊城範圍內傳統特色商家,為迎合消費者需求與建立品牌形象,
以改善建築立面作為商家特色,充分表現舊城所需要展演的空間氛圍
以及形塑舊城之特殊地區意象的必要性,
而現有大部分商家之空間
多利用帆布與招牌,遮掩原有建築立面,或大部分因年久失修,
已不復往日風采和建築原創的特色,
因此,街道景觀改善搭配都市計畫管理與
未來都市更新機制的建立,
方可有效延續其既有的發展脈洛,
並保留創新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