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鳳廟,舊稱阿里山忠王祠、成仁廟,是位於中埔鄉社口村、
主祀吳鳳的廟宇,曾獲臺灣總督府、中華民國政府重視並舉辦祭典,
後來因吳鳳事蹟的爭議而沒落,亦曾遭到破壞。
位於今社口村的吳鳳廟相傳創建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
為通事楊秘受當地人民請求所建。廟宇維持經費部分來自阿里山蕃租。
道光年間地震嚴重毀損。
日治時期,蕃租補助斷絕,一直到1913年都由附近的信徒捐助勉強維持。
1906年梅山地震,整座吳鳳廟也完全倒塌,神位與神像只好暫時搬回
管理人家中安置。
明治年間,嘉義廳長津田毅一將吳鳳的傳記刊行給社會大眾,
又支助管理人羅才、黃永美、張好、陳為政等人。接著,總管原住民事務的蕃務
本屬蕃務總長大津麟平提議改建吳鳳廟。
1911年10月改建的申請得到嘉義廳許可,又在嘉義地區募集日幣四千圓,
立刻於同年11月5日開工,隔年5月8日竣工。
1913年3月由總督佐久間左馬太親自蒞臨主持落成典禮,
並且贈送總督題字的「殺身成仁」匾額。
1914年之後,中埔支廳以下各保正每年初捐獻日幣二圓,
合聘莊冠世為廟公。至於例祭日之費用及演戲酬神費用,
由參拜者自由捐獻。後因經費不足,廟宇也日漸荒廢,
有時廟公都沒來上班,廟宇空蕩。
1925年,嘉義郡守荒木藤吉欲再次改建,計畫募集日幣八萬圓,
但未成已被調離他處,繼任的佐藤房吉接續募集資金,1931年完工。
廟頭增加「阿里山忠王廟」匾額、廟內有手持長劍、腰跨白馬的吳鳳雕像;
還有寫著「皇清阿里山通事安撫有功吳諱鳳公神位」的靈牌等。
落成儀式在同年12月23日舉行,總督太田政弘親自參列,
並奉上「流芳後世」匾額。當時有「吳鳳祠」、
「成仁廟」及「吳鳳公廟」等稱呼。
1941年中埔地震受損。
戰後 1951年7月,嘉義縣議員來此參觀,見此廟極需整修,
遂成立管理委員會,由嘉義縣縣長林金生任會長,黃文陶、張李德
和為顧問,縣內各鄉鎮長為委員,展開整修。
1953年冬完工,獲蔣中正總統親題「捨身取義」橫匾。
建築正殿中央奉祀吳鳳公神位,左側殿則為史蹟陳列室,
後花園種有椰子樹、花卉。
1978年4月,立法委員蕭天讚認為該廟正殿
及東、西兩廂,均甚狹小,促請政府整建吳鳳廟。
1985年吳鳳廟列為三級古蹟。
1999年間,廟身再遭921大地震、1022嘉義地震重創。
吳鳳廟於2001年2月動工維修,當年10月11日停工,
變更設計導致工程延誤,
於2003年10月中旬修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