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王廟又稱威惠宮,主祀開漳聖王陳元光,是漳州人的主要信仰神祇。
清乾隆26年(1761)建廟於縣城西門附近,為漳州七縣(漳浦、龍溪、長泰、
南靖、平和、詔安、海澄)移民的信仰中心。
清乾隆60年(1795)陳周全事件,彰化縣城被毀,聖王廟遭波及,
曾於清嘉慶12年(1807)由士民重修。
清咸豐10年(1860)舉人陳肇興倡議重修聖王廟,
大正元年(1912)由管理人林獻章再度發起重修,
目前後殿右廂廊供奉有歷代建修廟宇有功者的長生祿位。
彰化縣城早期以閩粵地區移民人口為主,聖王廟早期為漳州人重要信仰中心,
更是代表性古蹟建築,
近代由於社會結構改變產生本土化,原鄉民地域觀念漸少,
香火亦不復昔盛,有必要為聖王廟擴大保存空間及維護古蹟風貌。
民國74年11月27日指定為第二級古蹟,民國80年5月進行重修,
民國85年6月17日完成聖王廟的修復。
聖王廟,一稱威惠王廟或開漳聖王廟,主祀原名陳元光的威惠王,
或稱開漳聖王、聖王公、威烈侯,因此亦有人稱他為陳聖王或陳將軍。
陳元光、字廷炬,號龍湖,又號光華。先世為河東人(今山西省南部),
從祖父一代起即已屬於潮州又為廣東揭陽人。
唐高宗總章2年(669),因蠻獠嘯亂,生民疾苦,父死隨後伴祖母魏氏入閩。
儀鳳2年(677),陳政去世,陳元光奉旨承襲父職,阱庮領士眾繼續開發,
範圍包括今龍溪、漳浦、南靖、長泰、平和、詔安、海澄等七縣,
使中原文化廣為流傳。
武後垂拱2年(686),陳元光上表請於泉州與潮州間增建一州,
名為漳州,並成為首任漳州刺史。
他的功勳不僅贏得漳州人的愛戴,
同時也被奉為漳州籍民的守護神。
威惠宮為三進二院的建築格局,三川殿前有一座八字牆,
左青龍右白虎的青斗石雕,雕工精緻,是清代中葉台灣石雕的作品。
三川殿的屋頂採「硬山升簷式」作法。
三川殿正門兩旁有一對石獅,
雕刻工法蒼勁有力,造型古樸雅緻,為咸豐年間重修時的作品。
三川殿內的木雕棟架並不細緻,而門神彩繪已呈現剝落。
正殿前有一對龍柱,採單龍盤柱,無鏤空雕,左龍柱四爪不握珠,張口含珠,
右龍柱為三爪握珠,口微張但不含珠。此對龍柱造形樸拙,
為乾隆、嘉慶年間的龍柱風格。
正殿供奉開漳聖王陳元光,兩旁為一老一少太監侍者。
正殿的木架構為三通五瓜,三通五瓜的樑柱下方,有龍頭魚尾造型的木雕,
稱為鰲魚,意喻「獨佔鰲頭、金榜題名」。
後殿供奉開漳聖王的夫人,左室供奉觀音菩薩,右室供奉聖王廟創廟及
修建有功人員的長生祿位,牌位上有開創威惠廟者為王君、賴君、林君、
陳君等四位士紳,可惜未有全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