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福宮位在桃園市龍潭區三坑老街,
主祀三官大帝(天官大帝、地官大帝、水官大帝),
創建於清乾隆9年(1744),是龍潭三坑居民的信仰中心。
永福宮的位置卻歷經三次的遷移,最初的位置在現今65號、66號民宅的後方,
當時永福宮主祀客家族群的鄉土保護神「三山國王」,且尚無廟埕;
咸豐9年(1859)遷至現今所在的位置,廟埕亦逐漸形成,且隨著部分福佬人的
遷入而使該廟改祀「三官大帝」,即當地居民俗稱的「三界公」;
明治30年(1897)因風水不佳之說再度遷移,往西北遷至現今張家大宅的前方附近,並增祀開漳聖王;
大正13年(1924)日本政府舉辦公地放領,因張家認為永福宮在其大宅前面有礙風水便將廟地買下,
便被迫遷回原位置,即現址,
民國58年整修後至今,
民國105年再經修繕後呈現煥然一新之廟貌。
三坑子的起源可推溯在康熙年間陸細番對於龍潭的開發,
直到乾隆九年(1744)才有漢民移居在此。該地為一河階地形,其上有三條河流
分別注入大漢溪,於台地面上形成三處坑谷,
即為三坑子地名之起源。
走進三坑老街,便可以看到「黑白洗」,這是以前婦人洗滌衣服的地方。
狹窄又彎曲的三坑老街,汽車難以通行,這種街巷格局是客家庄的特色之一,
刻意做成彎路,好讓盜匪知難而退。
短短的老街,保有舊有的步廊式建築風格,特色小店販賣著客家特產:
菜包、草仔粿、牛汶水、桔醬等。
老街走到底,就是三坑老街聚落的核心永福宮。
今日所見的永福宮建築大多是大正13年所留下的,
廟中的木刻、石雕、剪黏雖非巧奪天工之佳作,
但與今日一般廟宇的俗麗、粗糙相較,仍值得一賞。
永福宮目前主祀「三官大帝」,其他陪祀的神明如除前述的「三山國王」、「開漳聖王」外,
尚有「文昌帝君」、「觀音菩薩」、「太子爺」、「註生娘娘」、「褒忠義民爺」等神明。
祭典日為農曆的正月十三日,與鄰近的佳安里合辦,並採各姓輪值舉辦,
每八年才輪迴一次,祭典中舉行賽神豚、乞龜等大型祭祀活動,使得三坑子
頓時熱鬧非凡,有別於平日的靜謐…….
我來拜票,[我吃故我在] NO.9 懇請賜票。
https://event.xuite.net/activity/twfood/event-vote/post/vote-works/338
我來拜票,[我吃故我在] NO.9 懇請賜票。
https://event.xuite.net/activity/twfood/event-vote/post/vote-works/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