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範宮崇祀開山媽祖之始,始於明末清初時期,

漢民族移民開拓台灣,隨著閩粵移民至台。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同樣的時空背景由湄洲純真老禪師,佩奉湄洲廟(原朝天閣,

於康熙二十二年更為正殿)之正六媽神像,自海豐港(即現今「六輕港」)附近登陸到臺,

恭祀於故「海豐港街」。




 聖母威靈顯赫,百禱百應,普受崇敬,經地方善信虔誠叩求聖母金身留臺永祀,

逐發起建廟並新塑諸神像以便崇祀,廟名「拱範宮」

意求「拱衛範圍之生靈平安永康」。

 迨至乾隆年間,旋奉聖母指示,於乾隆七年(1742),神人一志,鶯遷於現處。

清代方志對拱範宮的記載,以(雲林縣采訪冊)為先。






















 

拱範宮在麥寮街;三楹、三進,廊房九間。

嘉慶庚申年公建。前殿祀天上聖母,後殿祀觀音大士。

光壬辰年,舉人林廷璋、林世賢重修。其叔姪為感念麥寮開山媽祖祐其叔姪,

於嘉慶年間科舉題名而重修,拱範宮筤次重修,鹿縯人士於拱範宮發費頗巨,


















重修遺物,本宮尚保留有鹿港陳銓世所獻之泉州白石石 柱一對

現移為三川殿小港之基柱、泉州白石旗竿座一對(現為千里眼、順風耳之基座),

及其叔姪共同具名於道光壬辰年所獻之「神昭海表」掛匾,

以為紀念其叔姪二人從鹿港遠至麥寮重修麥寮拱範宮之永久紀念。











拱範宮創建於1685年,恭祀媽祖於當時的海豐港街。

1742年,洪水成災,海豐港遭沖毀,於是奉聖母指示,移駐麥寮街現址。

1800年擴大重建,現今的規模大致底定。

此後歷代續有整建,其中以1931年重建工程最為浩大,

由兩派匠師以「對場作」的方式重建。






參與者分別為大陸唐山泉州溪底派王樹發,負責正殿及拜殿,

而臺灣匠師漳州派陳應彬之徒林火寅負責三川殿及後殿。

其他如黃龜理的木彫、蔣九的石彫、陳天乞、姚自來的交趾燒,

潘春源的彩繪等,均為重要名家的作品原件。


近代名師的作品真跡,幾乎全都保留在此,

特別是在「對場作」的情況下,各名師必然是精銳盡出,

用盡畢生功力來呈現作品,

拱範宮之建築工藝之美,

可說是無與倫比……….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