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純真璞禪師自湄洲廟迎來媽祖神像,

登陸於海豐港(海豐村),於海豐港街創建「拱範宮」。

乾隆年間,新虎尾溪水患,海豐港遭沖毀。

乾隆七年(1742),遷廟於麥寮街現址(海豐港汛/麥豐村)。








 

嘉慶五年(1800),集公眾資金修建。此時規模已有三楹三進,廊房九間。

前殿祀天上聖母,後殿祀觀音大士。贈「觀自在」匾額。

道光十二年(1832),舉人林廷璋、林世賢重修。贈「神昭海表」匾額







 

同治十三年(1874),監生林欽若整修。

明治卅九年(1906),大德林仁慈倡修。

昭和十二年(1937),董事林炮重建。有「黃龜理、陳天乞、潘春源」作品。










 

民國95年(20066月,雲林縣政府公告指定「麥寮拱範宮」為縣定古蹟,

範圍包括「三川殿、(前)過水廊、拜殿、正殿」。

同年12月發函擴大範圍「後殿及兩側廂房、 過水廊(正殿與後殿之間)、

龍虎門、文昌殿、神農殿」。






 

民國101年(2012),文化部公告指定「麥寮拱範宮」為國定古蹟,

範圍包括「三川殿、前過水廊、拜殿、正殿、後過水廊、後殿」。

「左廂、右廂」改為開山殿,開始修復工程。

民國107年(201871日,重修完工。






1800年擴大重建,現今的規模大致底定。

此後歷代續有整建,其中又以1931年重建工程最為浩大,

該次之重修係由兩派匠師以「對場作」的方式重建。















參與者分別為大陸唐山泉州溪底派王樹發,負責正殿及拜殿,

而臺灣匠師漳州派陳應彬之徒林火寅負責三川殿及後殿。

其他如黃龜理的木彫、蔣九的石彫、陳天乞、姚自來的交趾燒,

潘春源的彩繪等,均為重要名家的作品原件。













換句話說,近代名師的作品真跡,幾乎全都保留在此,

特別是在「對場作」的情況下,各名師必然是精銳盡出,

用盡畢生功力來製作廟內作品,



初次蒞臨參觀的遊客,

無不被廟內的建築藝術所震懾………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