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水可說是臺灣最古老的城鎮之一,原居住有平埔原住民西拉雅族,

在鄭芝龍、顏思齊來臺前(1621)已有漢人移民進入,是船隻進入八掌溪的集散地。

最早稱大龜肉庄(疑為西拉雅人稱潟湖之轉音),後改為大圭壁庄;

康熙56年《諸羅縣誌》記載:

「鹹水港街,屬大奎壁莊,商賈輳集」。







乾隆後,文獻開始寫作鹽水港,但閩南語仍讀作鹹水。

係因臨倒風內海,港內有鹹水而得名,相對上游有一汫水港(指淡水之意)。

又因地形略微彎曲,狀似新月,故雅稱月津、月港,

曾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的俗諺,繁華一時。

 







日治時期,日本政府興建鐵路縱貫線,並預計於鹽水設置車站,

但最後並未完成。

傳言此因地方仕紳唯恐「斬斷地龍」,影響地方發展而作罷。





1920年臺灣地方改制,於此地設置「塩水街」,

劃歸臺南州新營郡管轄,

鹽水老街位於台南市鹽水區,位在三福路以南、中山路以北、治水路以東、

中正路以西的中境里,是鹽水街最精華之地,因此里位處鹽水市街中心,

故命名為中境里。






鹽水街於日治時期實施街面改造,日昭和形二層樓式的商街取代原本低矮的街屋,

並拆除城門、城牆、隘門,將街道拓寬。戰後街面雖又陸續改建,

但仍可看到幾棟日式商店的舊建築…….




月津港風華再現計畫,將目前位在鹽水中山路的修德禪寺舊址整修為修德拜亭廣場,

提供遊客和社區民眾休憩空間,並串聯月津港親水公園、橋南老街、水岸步道,

成為完整遊憩動線。











修德禪寺原名慎和堂,建於日治時期1919年,老鹽水人也稱修德禪寺叫「後街堂」,

因修德禪寺早年濟助不少孤苦貧病的民眾,在老一輩鹽水人心中很有地位。




修德禪寺主供釋迦牟尼佛,原名慎和堂,原為茅蓬斗室,位於鹽水鎮嘉芳里,

日治時期明治39(1906)年遷至該址,至大正8(1919)由義存法師等七人發心重建,

並更名為「修德禪寺」。

大正9(1920)落成,聘請日僧東海宜誠為首任住持,

屬日本臨濟宗妙心寺派的佈教所。

當初建地100多坪,建物有山門、中殿、本殿、庫裡等。

民國62(1973),開勤尼師繼任為第四代住持,

於民國70(1981) 遷建寺廟

形成今日綠瓦白牆、華北式古樸的建築之修德禪寺。

舊址則保留部分圍牆、水井、拜亭等建築物。

一銀巷 (修德拜亭廣場後方)、連成巷(八角樓後方)、王爺巷是

鹽水最有名的三條巷弄,

在這裡還可以看到保留的古建築………

 

0

2 留言

  1. 夫子 2020 年 9 月 7 日 於 上午 3:16

    好詳盡的介紹。

    我來拜票,敬請每日惠賜一票,無勝感激。

    https://event.xuite.net/activity/2020xuiter/event-vote/traveler/vote-works/296

  2. 夫子 2020 年 9 月 7 日 於 上午 3:16

    好詳盡的介紹。

    我來拜票,敬請每日惠賜一票,無勝感激。

    https://event.xuite.net/activity/2020xuiter/event-vote/traveler/vote-works/296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