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開台天后宮,位於八里渡船頭附近,
與關渡宮、淡水福佑宮,為淡水河口三大歷史性媽祖廟。
另外與八里西龍寺以及八里大眾廟並稱為八里三大古廟。
雖有「開台」兩字,但比台南大天后宮建廟晚………
八里,舊稱「八里坌」,與彰化鹿港、台南鹿耳門港曾是清代三大官港。
鹿耳門與同安、廈門對渡;鹿港與泉州、蚶江對渡;八里坌則與福州五虎門對渡,
可說是北台灣的門戶。
乾隆51年(1786),林爽文事件爆發,震動全台,
清廷援台的大軍,兵分三路,就是分別從八里坌、鹿港及鹿耳門港登陸。
林爽文事件紛擾三年,台灣中南部兵禍尤烈,於是許多移民改經八里坌港登陸台灣,
更促進了北台灣的繁榮。
八里坌港的地位亦愈為重要。
乾隆時代,正是八里坌港輝煌的歲月。
嘉慶以後,八里坌港逐漸淤塞,對岸的滬尾(淡水)港興起,終於取代了八里坌港。
十九世紀晚期,淡水躍居成為台灣最大的貿易港,
八里坌則逐漸寂寥,最後只成了淡水河的一個內河渡船頭而己。
早期八里坌是北台灣軍事與行政重鎮,海神媽祖信仰是遷居、經商往返台海之間
的先民心靈所託,因此八里一帶地方鄉紳耆宿,遂倡議建廟奉祀媽祖,經民眾和
文武官吏熱烈鄉應捐資興廟,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創建此此廟。
咸豐二年(1852)廟方有感於廟貌日舊,地方士紳李源、陳欉等人,
再度發起建廟,雖過程有所阻撓,但仍於咸豐十年(1860)完成重建。
昭和二年(1927年)再度重建,當年建廟頗為用心,
闢請石雕名匠張火廣、辛亞救拼對場,原是所民藝價值頗高的廟宇,
可惜在民國兩度重修後古意略失……..
至今廟宇石堵部分,依然存有張火廣、辛亞救兩位石雕名匠對場作作品,
其手藝不分軒輊,張火廣的作品人物表情詼諧可愛,辛亞救則是手工線條十分流暢、
人物鳥獸更是栩栩如生。
而位在三川殿與大殿簷下的龍柱石部分,
以龍柱聞名的辛亞救似乎更勝一籌,稱得上是絕佳的作品。
另外與其他天后宮不同的是,在大門上除了有武門神,
兩側小門還有著拿蓮花宮燈的仙女,
就全台其他天后宮而言,
這是十分罕見的廟門設計……..